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各高校便开始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这一轮教学计划是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所使用的第一份教学计划,应该是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的具体体现。我校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为本科专业的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做准备,进行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讨论,提出了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下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思路和做法。 一、确立对学校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形成了宏观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全国1000多所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办学层次不同,人才培养层次和基本规格必然有所侧重。对全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自身多样化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的人才的需要。因此,修订教学计划的前提应是明确各高校自己的发展目标、将来在社会的定位和主要的人才培养规格,而教学计划就是它们的具体体现。考虑到这一点,1998年上半年,我校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第10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心议题是学校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这次讨论,达成了共识,即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类别定位是:教学、科研相结合型的大学;科类的定位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办学水平定位是:到本世纪末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大学前列,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从主要培养面向主管部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向重点培养研究发展型人才。即我校培养的人才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任务,在国家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应用4 个层面所构成的科学技术生产链中,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相应地,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重点培养方向。 二、按学科大类组织教学,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1995年我校修订教学计划时就贯彻了按学科、专业大类组织教学,提出了“淡化专业,活化方向,加强基础,按需培养”的原则,将全校原33个工科本科专业按学科归为11个专业类制定教学计划。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除继续进行相近专业合并调整外,工作的重点放在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上。学校要求各学院、系在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前,必须把专业培养特色研究清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突出特色。要贯彻改革精神,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电子工程系为例,该系将5个本科专业合并,执行引导性专业目录, 培养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该系人才培养的特色有3 点:一是专业的基础从电子技术扩展到信息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扩大到21世纪最具活力的信息技术领域。二是实施宽厚的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由5个课群(电路、 计算机技术、信号系统、微波技术、信息系统)构成。三是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4年学习期间,该专业的学生要进行黑白电视机、 彩色电视机的组装,进行无线电测向收发装置制作,进行信息系统综合实验等近10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践环节大大加强。 三、教学计划的基本构架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具体规定”。全校以各学院、系为基础,按照专业门类合并后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前3 年统一基础教育和技术基础教育,第4年根据学生的培养规格开设专业选修课。 课程结构分为基础教育、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3大部分。 基础教育包括体能基础(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哲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法制、艺术),国防教育(军训)。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包括机械基础、电子信息基础、化工材料基础、经济管理基础、应用理科基础和教学实习。专业教育包括专业选修课,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对工科各专业全校按三类组织公共基础教育。一类是机械类专业,一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类是化工材料类专业。 “两课”的教育采取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共计192学时,社会实践一周,课外讨论由社科系自定。 四、新教学计划的主要特点 1.继续加强基础教育 由于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基础教育平台必须宽厚才能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在这一轮修订教学计划中,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各院、系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普遍加强了数学教育。如,电子工程系和自动控制系提出要将高等数学改为数学分析,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素质。在学校提供的公共基础课程类型方案中,将大学化学作为任选课,没做硬性要求,而在各学院、系提交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大学化学定为必修课。据初步统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教育的比例已达到50%以上,有的专业达到58%。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验课中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学校对公共课和技术基础课的有关实验,如物理、力学、机械设计、电子电路等课程的实验内容提出基本要求,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学校“211 工程”投资建设的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和机电技术综合实验中心为开展这类课程设计提供了保证。 3.把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到新的教学计划中 从1995年开始,学校将单门课程的改革转向课群的改革,以课群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在学校第五批教改立项中,我校重点组织了工科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两课”、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基础等课题群的改革项目,其中机械设计和制造基础课群、工程力学课群和“两课”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在领导、组织、经费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教师们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认真的研究并积极开展实践,使这些课群的改革从单门课程的自我完善推进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的发展阶段。如“两课”的改革。我校是北京市“两课”改革的试点学校,经过几年改革实践,我校形成的“两课”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必修课与限定选修课相补充的教学模式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继续贯彻执行。我校按4 个课群组织“两课”和人文社科教育,学生在4年学习中,必须在这4个课群中学够至少8门课程, 以构成较完整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而机械设计基础课群改革经过体制调整,教研室重组,课程重新整合,以突出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设计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群的教学内容,把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零件4 门单一课程整合为一个课群进行更新和建设,提高了教学起点,扩大了信息量,注重了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并通过合理衔接,节约学时。工程力学课群的改革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已编出新的教材。我们规定在新的教学计划中依据改革后的方案讲授工程力学课程,从99级开始,按照新的教学内容全面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