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专业口径势在必行,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窄口径型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比较单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后劲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证明,专业面宽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强,成果显,有发展前途。然而,怎样拓宽专业口径?拓宽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宽窄适度?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一、拓宽专业面要防止过犹不及 专业放宽的实质在于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专业口径的展宽或业务范围的扩大,为增强适应性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但这不是唯一的条件,还要加上其它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增强适应性的目的。 1.“通才教育”是不切实际的 不设专业,只设系科,口径很宽,是欧美各国通常采用的一种大专业模式。比如,美国在工学院下面按工程大类设系,系下不分专业,有些在四年级时再分设几个门、组,选修一些专业课,学生毕业后大约要经过两年左右见习才能适应工作,这就是所谓的“通才教育”。目前美国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通才教育”的弊端,认为美国工程教育有危机,主要是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差,缺乏专业知识,适应独立工作的周期长,各种人才的比例容易失调。 如果只按大的系科,不分专业来培养“通才”,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建国50年来的高等教育实践已证明,按专业有计划培养人才基本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各种实际工作(包括生产、科研、管理和教学等)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总是要在某一技术学科或工程领域中受到专门训练,学生毕业后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为工程对象服务,而不可能解决工程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学科问题。 2.综合化要量力而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存在着综合化和专门化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都可能导致产生新学科。在强调知识综合化和职能多面化的同时,为防止博而不专,应该十分重视专业教育,明确多种职能中要以一种职能为主。对工程教育而言,专业不等于学科。也就是说,不宜简单地按学科设置专业。原因是,一方面专业的名称与内容不符,另一方面又很难建立起共同的专业技术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不利于扩大知识覆盖面和提高实践能力两项要求,尤其不利于发展属于边缘学科的专业,妨碍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企图让一个专业的业务范围涉及工程对象的各种学科,是目前一部分工科专业划分并不科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杂乱无章的重要原因。因为随着专业面的加宽,学生毕业后,适应的就业范围加宽,但工作对象的具体针对性减弱,从长远看可能适应工作要有一个长期的过渡。再者,由于毕业生使用制度上的某些不合理和工作不细致,致使宽口径的专业分配不落实,常被作“填平补齐”之用,随意性很大,即使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有时也不能保证学用一致和人尽其才,与跨学科的用人单位对工作的相应要求差距甚远,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对国家来说是极大的浪费。 把专业面划得过宽,引起了办专业的困难也是存在的。放宽专业,常常要相应地向一部分教师提出扩行或改行的要求。要中老年教师作较大的专业方向上的变动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事先取得思想上的一致,形成组织调整的妥善方案,操之过急,勉强草率改行,有时反而要误事,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增加内部矛盾。 二、专业调整要符合国家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 1.专业口径宜宽窄并存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相当缺乏,而且绝大多数工厂企业尚不具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再培训的条件。因此,设置专业时要做到宽窄并存而且宽窄适度,避免一刀切。既有一大批基本的通用的口径较宽的专业,又有少数确属经济建设需要而专业面相对较窄的专业,甚至还有某些需要继续试办的少数产品类、工艺类专业。有了灵活性,就能适应各方面的需要。比如,主要培养研究和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对开发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专业的划分宜宽一些;主要培养工艺设计、施工制造、运行调试和安装维修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大多数担负现场技术工作,要求较强的工程训练,专业划分可窄一些。对于人才需求量大、服务领域宽的往往设宽专业;对于培养方向明确、人才需求稳定的设窄专业。培养方向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可考虑宽口径;面向大型企业或针对性强的专业以窄口径为宜。 从全国来说,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强调专业设置和专业目录的统一性,又要允许各校有办好专业的灵活性,可以办一些发挥自己优势、社会上确实需要的专业。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既要立足于面向全国的开放改革需要,又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尽量避免与省内其它院校专业设置不必要的重复,体现地方经济的特点,注意自身的专业配套,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即使同一专业名称,也应该鼓励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另外,应该努力办好老专业,尤其是要办好基本工科专业,并注意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切忌好高鹜远。 2.专业调整应适应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两个方面,还必须与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相适应,与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相适应。也就是说,专业设置要适应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培养不同规格人才的要求。 社会需要是专业设置的前提,培养规律则是适应需要的保证。离开了需要,专业设置和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不符合培养规律,也将不能保证人才质量,无法真正适应需要。可见,培养规律与社会需要相互联系和制约。人才的成长,要经过预备、充实、开发等阶段,大学阶段只能算是预备和充实之间的一个阶段,而绝不是最后教育。那么,在4 年(或5年)中获得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呢? 太多太宽的知识负担不了,欲速不达,过窄过偏的知识又会妨碍发展。所以,要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培养学生在必要的坚实而宽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