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的50多年是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的时代。高教规模的扩大得益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在全球范围的影响。然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程度和方式,又受到各国国情和各国政府高教规模扩展理念(包括政府对高教发展需要、目标、条件、后果和前景的判断,等等)的制约。因此,本文旨在对二战以来影响过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五大重要理念进行梳理和探讨,从而为形成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理念,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能迅速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供借鉴。 一、前苏联:有计划地培养干部和专家 按国家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干部和专家,是二战以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遵循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这个理念也极大地影响了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设了“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为各国有计划地发展高等教育培养规划人才,并协助制定规划。 这一理念来自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主要产生于20年代末苏联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它显然有别于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高等教育的最初设想。列宁对苏维埃国家高等教育的最初设想是:“教育与发展”是“人类切身需要的东西”和人类的基本权利[1]。 苏维埃政府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升学的机会”,使“每个人……只要年满16岁,都能成为高等学校的学生”[2], 并且以提供“免费”高等教育和“助学金”的方式,来保证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高等教育权利。然而,苏维埃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与所有的物质供应和分配一样,高等教育的规模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无法向所有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条件下,苏联政府选择了干部培养优先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 1928年对这一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年苏共中央的7 月会议上,苏共中央就苏联高等教育发展缺少精心计划,与经济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一些产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过剩,而另一些产业的高级专家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责难。会议决定将11所高等专业学院转到全苏经济发展最高委员会,2 所学院转归铁道人民委员会管辖,并要求按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高等教育,尤其要发展各行业急需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同年末苏联政府宣布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高等院校的结构按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以综合性院校为主,转变为以单科专业院校为主。1925年全苏有综合性大学22所,1932年仅剩11所。 单科性专业学院则从190所发展到832所,其中绝大部分隶属于政府的各个专业经济部门, 按国家计划为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培养政治和专业干部。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将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从1928年的16.8 万人, 提高到1941年的81.2万人[3]。 二战以后苏联的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扩展,到1950年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24.7万人, 1960年为239.6万人,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达到10%,超过英、法、 德等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这使苏联成为一个经济强大、科学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4]。 苏联的成功经验影响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1962年发达国家的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公布了一份由帕奈斯主持的《地中海计划》,对该地区6 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力需求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进行了规划。该计划本身成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外“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样板,《地中海计划》中使用的计算模型和工具也成为以后许多国家制定人力需求规划和进行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工具[5]。 “有计划地培养干部和专家”的理念虽然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理念以及受这一理念支配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受到挑战而受到冲击,这一理念本身的局限性也在80年代逐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所认识。本文不再赘叙。 二、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规模的3个发展水平 在西方有关高等教育规模的诸多理念中,我国高等教育界最为熟悉的大概要数美国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3种发展水平的理论。1972年马丁·特罗在考察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展,尤其是美国本世纪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以后,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4—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率15%左右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入学率3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他大致地归纳出工业化时代要求“大众型”高等教育,后工业时代高等教育向“普及型”发展的趋势[6]。 然而,马丁·特罗的理论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描述和归纳性的。这个理论并没有能促使所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事实上,这一时期欧洲、澳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扩展政策。欧洲、澳洲直到7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处于入学率15—25%的水平,美国、加拿大、日本却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到毛入学率30—50%的水平(见表1)。 而就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而言,欧洲发达国家扩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条件要比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好得多。造成这种政策和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洲和北美、日、韩具有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理念。 表1 部分发达国家70年代第三级教育的毛入学率(%)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9年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9年 英国 6.914.418.8美 国 22 47.053.2 法国 718.825.0加拿大 — 43.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