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5110(1999)03—0078—04 西南联大(以下简称: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实行民主管理体制,是联大办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联大实行民主管理体制和实行的原因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并对借鉴其民主管理经验,以加强我国高等院校民主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行民主管理体制 西南联大设置各种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常务委员会”是联大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三校校长组成。校一级的民主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校务委员会”由常委主席召集工作,由常务委员、秘书主任、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学院院长及教授代表12人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共同就学校发展、教育和学术政策、员工及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制订具体办法。“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也由常委主席召集工作。“教授会”是按共同管理原则设立的。它作为专职教师的正式代表机构,主要对学校的大政方针进行咨询,讨论并提出教师对学校发展建设的基本主张。在促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维护教师权益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常委会”领导下,还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例如“图书设计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理工设备设计委员会”、“战区学生救济及寒苦学生贷金委员会”等等,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协助“常委会”分别办理各项行政、教学、科研事务和应急事宜。这类专门委员会在其任务完成后即行撤销。各专门委员会就其范围的事务向“校务委员会”、校长和行政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联大的常务委员、各学院院长、系主任,甚至各处处长、各专门委员会的召集人,都由教授担任,更不用说“校务委员会”、“教授会”的成员了。当然,教授治校不仅仅表现在教授们对校务有发表意见乃至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而且还表现在有具体管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职责和权利。每位教授在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他们既是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也是主持和参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 联大的“学生自治会”是校内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由各层次学生代表组成,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负责召集工作。“学生自治会”代表学生利益,向学校反映学生的要求,并就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学校联系、交涉。此外,它还依据自己的章程在学生内部发挥管理、协调、自律的作用。这种通过民主自律原则实施的学生自我管理方法,强化和提高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设置上述各类委员会是联大民主管理的体现。这些委员会的设置使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教授们能够充分地参政、议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和主人翁精神,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育机制的正常运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勃勃生机。 二、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因 西南联大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民主管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其存在与抗日战争相始终。1937年7月7日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难当头,学校多次搬迁。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物价飞涨,师生生活极其艰难。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联大实行民主管理体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就客观原因而言,抗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需要发扬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因此,联大民主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联大民主办学的组成部分,也是抗战以来中国人民民主精神的重要表现。此外,西南联大由三个学校组成,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联合办学,必须搞好三校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教学和科研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绩,这就迫切需要民主和科学管理精神,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大力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就主观原因而言,抗战建国需要大批创业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广大教职员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既是社会的呼唤,也是联大领导人和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因此,只有提倡民主治校、科学管理,才能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国育才;只有坚持民主管理思想,才能培养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更多更好的创业人才。 (二)“五四”以来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 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大是戊戌变法废科举后由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清华是在“庚子赔款”支持下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发展起来的国立大学;而南开则是在一所私立中学的基础上于“五四”前夕,由具有开拓精神的教育家张伯苓等筹办起来的一所新型私立大学。三校虽有不同的历史和各自的特点,但在抗战前,三校师生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共同经历过“五四”、“一二·九”运动的锻炼与考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和精神,就是爱国、民主与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战后“百废待兴,中兴业,需人杰”而努力兴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校师生更是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爱国、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信念,越来越牢固地成为三校共有的传统精神。它是联大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教授治校,团结合作的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