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工科院校提出《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指出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大批生产、设计和技术应用部门需要的,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是工科院校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任务。实质上就是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和职业背景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此建议立即得到当时教育部研究生司的批准,并在部分工科院校开展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我校是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十多年来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严格按照行业或企业招生是保证工程硕士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使其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的根本保证。 一、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历程回顾 我校在培养工程硕士生方面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封闭的校园培养模式 我校于1985年首次在单考名额中划拨一部分招收工程类型硕士生。由于开始招收的数量很少,学员又来自不同企业,专业方向也不同,这些人是完全按照原有的工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的,他们分别被编入相应的专业班级,课程学习同一般的工学研究生一样完全在学校进行。在论文阶段,大部分学生跟着学校的导师做课题完成硕士论文,少部分学生回到企业完成企业的实际课题作为硕士论文。尽管工程类型硕士生与工学研究生的背景不同,培养要求上各有所侧重,但是当时并没有对工程类型硕士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所学的课程偏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方面,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完成学校导师课题的学生,虽能较顺利地获得硕士学位,但企业感到他们没有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回企业完成企业课题的学生,遇到选题、指导以及难以把握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等重重困难,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论文关,有些学生难免将理论生搬硬套到论文中,造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其中也有个别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企业的实际课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企业对这些学生是非常满意的。 这一时期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是在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基础理论学得比较扎实,课程阶段管理较好。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便将培养工学硕士生的大量经验基本上移植到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中,而且学位论文按照工学标准来要求,容易脱离企业的实际,使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未走出工学硕士生的框架。 2.开放的校园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在与企业反复交流中提出应针对大中型企业招收一定规模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可以单独成班,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环节,并且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这样,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可以采用双方共同制定的方案,尽管课程学习阶段仍然完全在学校进行,但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学生来自同一个系统或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岗位,有利于在课程阶段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并利用他们的群体力量为企业解决某些难题。在论文阶段学员们回原单位从事实际课题以完成硕士论文。由于这些工程类型的硕士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双导师制度又为他们在论文选题的实际应用性和理论水平之间建立了协调平衡和统一把关的保障措施,企业对这种培养方式比较满意。从1992年开始,我校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招收机械类工程硕士生22名,连续三年招收50多名按照这种方式培养的工程类型硕士生;1995年在包头钢铁公司招收了29名自动控制与计算机应用的工程类型硕士生;1996年、1997年又在彩虹显像管厂和西电公司招收电子与通讯和电工类学生20名。这种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方式,为企业解决人才缺乏和工程技术难题开辟了良好的途径,同时学校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基地。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培养方式是比较好的,课程阶段脱产学习的质量较高,论文又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这种培养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企业感到真正需要培养的企业骨干难以脱产送到学校培养,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目前工作需要和将来人才需要之间的矛盾。 3.开放的在岗培养模式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校与一些行业和大中型企业集团,如:陕西省邮电管理局、西北电业管理局、洛阳玻璃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红塔集团、西电公司、渭河发电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广东北电集团等二十几个行业和企业签定合作协议,为他们在当地培养工程硕士生,在企业建立工程硕士生培养基地。1998年我校在企业推荐的800人中共招收工程硕士生309人。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制定课程和学习计划,针对这些学生在岗不脱产的特点,采取“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分段学习”的方式,即在集中学习之前将教材发给学员先预习,集中授课结束时安排答疑,下一次集中授课时进行上一门课的考试。课程设置是有弹性的,可以根据企业、学生的要求来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和服务于企业。一般的课程学习在企业进行,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的优势;有些课程需要到学校学习,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学术氛围的优势。这些学生由于没有脱离企业的实际和现场,随时可以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考,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因而学习效果较好。学位论文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在企业建立了培养基地,企业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交流,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研究、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术团体。相对于开放的校园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既保证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不离开工作岗位,又实现了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同时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但是我们也充分注意到,这种异地授课学习的方式,给课程学习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按照行业和企业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益处 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按行业和企业集团招生是保证工程硕士生质量的有效途径。 1.生源质量较高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是一切经济竞争的根本,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企业自身都有一套人才培养规划,高校在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交往中建立起优良的声誉,企业迫切需要将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学校培养。企业首先从内部选拔技术骨干,为学校把好第一关,再经学校单独考试,无论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实际能力方面都经过筛选,生源的质量明显优于以往。我们认为在社会上靠广告宣传招徕生员的做法不妥,因为学员的需求差异很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样做势必会影响生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