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工作展开了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得以确认。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改革,推动了德育学科建设。 一、建国五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时间里, 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学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阶段,大学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这具体表现在: 确立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建国初期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清除国民党反动的政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根据政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在大学取消“国民党党义”和“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门马列主义公共必修课。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组织高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结合这些政治运动,在高校师生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一运动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北大师生中首先发起,教育部决定先在京、津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按照“三好”的要求开展大学德育工作。1953年6月30日, 毛泽东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提出:“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1] 他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从此,高等学校把实现“三好”作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把开展“三好”活动,评选三好学生,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资产阶级腐蚀青少年的严酷事实,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群众性道德教育运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在“红色保险箱”里,而是处于被争夺的“拉锯箱”中。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应树立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通过课堂讲授及各教学环节、课外辅导、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个别谈话和课外活动等方式,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1956年~1966年,史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我国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在党和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开始对大学德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大学德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左”的错误,导致大学德育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大学德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在总结、研究教育规律,反思教育失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学德育的正确原则、途径和方法。 1957年2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要求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还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毛泽东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对德育的地位与作用、 德育的领导与管理的论述,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1958年1月,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问题。他说:“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3] 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