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大新闻媒体对高校学生在毕业前的思想状况及行为表现,做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反映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一年紧,二年严,三年松,四年散”的虎头蛇尾”现象发人深思。这一现象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长期下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识水平及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将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党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跨世纪人才的大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为不使这一现象年复一年的继续下去,必须加以研究,认真解决。 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择业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显然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具体表现。越是毕业前夕,越要珍惜在校的宝贵时间。圆满地完成学业,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有用之才,我们切不可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挑挑捡捡,最终失去良机。 学校要做好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高校的教育改革,首先应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的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搞好学科建设,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二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教学组织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三是科学、合理安排各学科在各学期的比例,避免前重后轻,前紧后松的现象发生。 避免大学教育“前紧后松”现象的发生,除上述措施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尤其对待毕业班的学生,更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根据毕业班学生的思想特点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在校学习及毕业分配、择业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努力做好推荐工作,最大程度地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以达到稳定的目的。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方案及法规 近年来,国家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也由计划分配转入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学校推荐体制,应该说这是一大进步。但一些相对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有些旧的政策、办法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首先要改的是分配体制。简化中间环节,加强运行体制。第二要改的是推迟分配程序运行时间。第三,不硬性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结束的期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选择就业单位。学生不被形势所迫,没有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危机感,自然就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上。大四学生教室唱“空城计”的现象自然就会消除。 近年来,我国人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办法实施后,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方便。但某些用人单位不从我国国情出发,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学位,最好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发明、有成果,有胜任本职工作的技能;对性别、身高、面相、口才等条件要求苛刻。用人单位为了本部门的发展,择优录用无可非议,但一味追求“高、能、全”,其结果也会影响、阻碍本单位事业的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但社会更是培养人才的大熔炉。用人单位也有对新录用人员的培养,提高的义务和责任。 总而言之,大学教育“前紧后松”的现象不容忽视,必须纠正。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多环节的失调、失控造成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都要为此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