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不少地区和系统、单位对“知识经济”进行了相当广泛深入地讨论。可以预料“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到来,仅仅是个“初见端倪”。但是,这场全球性的知识革命(包括高新科学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软件开发等等)已经波及世界各地,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迎接它、接受它,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迈入社会发展新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未来知识经济的中心,也必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和挑战。 (一)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挑战呢?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要通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等方面,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大走向。任何国家、民族、企业和学校都在为迎接此种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改变教育观念。近年来大家认同的几个提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目的,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先导。其中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作为先导,说明它的重要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包括的内容相当丰富,如教育的本质观、教育的功能观、教育的质量观、教育的人才观、教育的发展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就目前看,主要有三种思想观念要转变、要革新:一是教育的价值观。不同的人、不同时期对教育的价值、人的价值都有不同的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首先不同于甚至高于劳动力经济和资源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二是教育的质量观。也就是人才观。过去强调的教育质量就是学生记忆知识的多少、再现和复述知识的准确程度等。新时期则看其有无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适应知识、信息时代要求情况,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三是教育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忽视了质量和效益。因此,要把单纯的数量发展观转变为以质量为主的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的发展观;变急功近利发展观为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三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培养的人要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环境。为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把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的期望,把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家庭、家长对学生与对子女个人的期望,把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的期望,把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家庭、家长对学生与对子女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人。 此外,还有些观念,需要适时地加以转变和改革。例如:①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从现在的精英教育观念逐渐向大众化、普通化观念转变。即在适龄(18—22岁)青年中,从现在的入学率的1~2%逐步超过15%提升到50%以上,既体现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机会均等,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②要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观念转变;③要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制度向开放的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转变;④要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转变,这是因为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唯有全面的终生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⑤从标准化、统一按计划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⑥要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全面考虑我们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自五十年代以来,虽然基本内涵始终未变,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其文字表述却炯然不同。且不说远的如《共同纲领》、第一部《宪法》的具体文字规定和表述,就拿毛泽东同志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提法来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虽然后来适应不同时期政治斗争的需要,几经补充修改,但仍以上述提法为准。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教育方针正式确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同,教育方针所应揭示的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渠道,人才规格等都有所不同,说明教育方针内涵的发展和变化。就在从1957年到1995年近四十年中,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方针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时而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导致政治与业务分离甚至对立,纯粹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导致政治与业务分离甚至对立,纯粹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以至于发生大革文化之命的严重错误。时而强调教育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经济功能,却出现了忽视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的倾向。偏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重视单一规格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教育,忽视具体个性的培养;重视能够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内容,轻视或忽视不能带来直接效应的文化教育。教育中的功利性、实用性和唯科学性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