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高教评估研究的发展 西方教育评价从1800年开始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在评价理论、评价模式以及评价的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教育发展的东西。中国教育评价起步虽然晚了一些,但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经验,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也取得令世界同行称赞的成绩。成绩是客观的,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教育评价当然也应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高教评估研究直到1978年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其短暂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1.1 孕育阶段(1977年~1983年) 1997年,中国恢复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人们要求高考客观、公正、可靠、有效,从而促使人们关注学业评价工作。这一时期,高教评估研究还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主要工作是引进,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1.2 起步阶段(1984年~1985年) 1984年我国正式参加了IEA组织。1985年6月26日~30日,原国家教育部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教评估研讨会,表明我国的教育评价工作真正开始起步。 1.3 试点阶段(1986年~1990年) 由于教育评价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全面铺开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 这一时期,教育评价对象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对教育评价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并出现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创办了有关期刊等,为深入研究教育评价,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奠定了基础。198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邀请美国心理学家, 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教授来华举办“教育评价专题学术报告会。”1987年8月, 由北京大学和美中教育服务机构发起,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中美教育评估研究会,讨论了教育评估的概念、意义,并着重讨论了课程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中国由被动局面转入主动局面,第一次和外国同行研讨有关问题。 在这期间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 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这种评估活动至少涉及到8个部委、 6 个省市的近500所普通高校,范围十分广泛。在教育评价实践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出版和发表了一批著作和论文。主要著作有:陈玉琨编著的《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陈漠开主编的《高等教育评价概论》,陈玉琨、赵永年选编的《教育文集·教育评论》以及1988年创刊的《高教评估信息》。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发展。 1.4 正规阶段(1990年以后) 初步建立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逐步地、正规化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1990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使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与评价实践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逐步正规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时期。 纵观我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虽然时间短暂,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一,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第二,对教育评价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第三,在一定广度上,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第四,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 2 中国高教评估现存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成绩是客观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育评价目的把握不清 教育评价目的就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引入教育目标和标准,对教育工作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标准及其达到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为改进教育和改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办好教育。通过教育评价,指出被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在高校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许多被评学校并未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上,以及如何缩短本校培养目标与国家规定教育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上,并未把压力变动力,而是常常出现片面追求评价结果的现象。只注重评价的排名次序,忽视了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使得教育评价在高教评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比较被动 过去我们的评价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价模式,被评对象很少主动参与评价活动。而西方国家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价这一活动,是否通过评价鉴定,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生存和发展[2]。 如美国和日本两国,高校数量庞大,类型各异,良莠混杂,主要通过全国性的有权威的质量评估,优胜劣汰,确保高教质量。高等学校是否能通过合格鉴定,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投资者要考虑投资方向,纳税人要了解经费使用效果,公用企业要择校招聘大学毕业生,中学生要选择升学学校,政府和议会的经费资助也总是质量好的学校捷足先登。没有通过合格鉴定的学校,难以吸引生源和争取办学经费,这就是美、日大学普遍重视评估,主动地参与评估活动的原因。中国在进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发展也会遇到美、日两国学校遇到的普遍问题。某年高考结束后,一考生仅以几分之差没能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北大校门,但凭他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地方性重点大学。然而,他的父母宁愿多花几万元钱,也要让儿子上名牌大学。究其原因,他父母坦言道,我们就是看中她的牌子,凭这牌子以后就业深造的机会较之一般大学都要多。这一情况的出现无疑引起许多高校重视,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考生心中的地位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