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Doll),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理论博士导师。1993年在论著《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威廉姆·E ·多尔提出新的控制理论:一种“从构成所有生命的动态相互作用之中产生的控制观。”威廉姆·E·多尔的这一控制理论, 是在一个世纪以来,以泰勒、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工业控制观基础上的发展。他的考察与思考主要借鉴和整合了当代进化生物学、非线性数学、热力化学和思辨性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进新的观点和视角,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待课程控制,并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观,代表了理论研究的最新走向。 威廉姆·E·多尔新控制观的核心是过程思想和复杂性理论。 过程思想主要认为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新型秩序——复杂性秩序或混沌性秩序,即由简单走向复杂、由集中走向发散、由线性走向非线性的复杂性控制过程。概括起来,对威廉姆·E·多尔新控制观的基本要点可作如下理解: 一、认为控制的对象是一种复杂性秩序 威廉姆·E ·多尔的新控制观认为宇宙中的秩序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形成性的秩序,或者说,一种既非强加也非随机而是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之中的秩序。这一观点综合了当代复杂性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传统的控制理论比较,新控制观更注重探索宇宙中自然的现象秩序的其他特性,并应用于社会系统。其创新在于将传统的秩序观由“简单”推向“复杂”,推向混沌化。 二、认为控制的运作是在“动态、相互作用之中产生的” 在新的控制观看来,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一定的界域内不断变化、重复、扩展、回归的过程。一方面在不断的重复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自身变化、自我控制的过程。其要点有三:其一,控制不是一种强加的,也非随机的,而是一种系统内部自我发展的行为。其二,这种自我控制是在运动状态中产生的,不是一种静态的过程和行为。其三,这种自我的动态的控制是通过运动中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单向行为,而是一个互动性过程。 三、认为控制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既稳定又灵活”的“混沌”系统 当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这就是从分析为主的确定性研究逐步进入到以整体化为主的不确定性研究的时期。“模糊集”、“混沌学”、“灰色理论”等概念的出现,就是这个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复杂性理论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适应了人类认识观的发展,以“既·又”的认识来取代“不是·就是”的思想模式。 威廉姆·E·多尔新控制观研究的视野极为宽阔并具有前瞻性。 在人类控制史上,从无秩序进入有秩序、从无程序进入有程序是一种发展;然而,从无控制走向有控制,从有形控制走向无形控制,更是一种飞跃。威廉姆·E ·多尔新控制观的发展就在于向传统的操作理论提出了挑战,从一个更深的层次进一步探究控制的本质和特点。 (二) 威廉姆·E·多尔的控制理论可以为教育管理思想提供很多启发。运用这一新的控制观审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获得许多新的认识。 一、复杂性控制的特点及趋势 从复杂性控制的角度去看,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已形成其特有的规模、倾向和发展趋势。 1.秩序从简单走向复杂 选课制和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复杂性控制的特点。在全美高校,选课制的实施已历时20多年,较之一张课表式的简单的排课制,选课制已呈现出复杂性控制的特点。从传统的统一的课程表发展到每个学生根据各人的学习方向制订不同课表,展示了高教管理中一种复杂性秩序的建立。 从学分制的实行来看,学年制的一统性已被灵活的学分制所替代。其演变历程昭示着一种新的发展走向:首先,学生在校内可以实现跨系跨专业学习;而后,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进而,在不同性质的学习行为之间实现学分转换。由此可以推断,管理的发展过程,其实是管理规范不断建立与调整的过程;而管理规范的不断建立与调整,实际上又是管理秩序不断从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程度越高,越能揭示教育活动的自然规律。因此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体现了它的进步;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控制才不断地在更高的层次上接近它的本质目的。 2.控制从集中走向发散 毫无疑问,发散式的控制在当今美国高教管理界,也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向。其特点在于改变传统的集中型控制的范式,形成多个控制中心,合理构建宏观、中观、微观控制切入点,使控制产生一种多元、互补的综合效应。美国教育实行的地方分权、学校自治制度,以及美国高校特有的自主管理体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集中走向发散的控制思想,实现了控制的非集中化、多元化。 3.方法从线性走向非线性 从线性走向非线性,尤为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方法观上的突破。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美国高校在突破一种模式、一套格局、一个标准方面,近年来显示出的新趋向,更是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例如,学生界限的非线性,高校学生从18—23岁的年龄段概念早已拓宽,且高龄化的比例日渐增长;学制界限的非线性,大学本科从四年制逐步演变出五年、六年、七年、八年或间断累计等多种样式;学分界限的非线性,大学学分互认从本校拓展至外校,又从大学拓延至中学,甚至着手操作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之间的学分转换。这种控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内涵、功能的实质性拓宽与发展,传统的控制管理方法确实难以应对人类社会日益增长且日益复杂的教育需求。在美国高校,非线性控制方法的采用,一方面适应了美国社会对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一方面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进步,其所昭示的前景是极为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