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636年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前身)创建至今,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三个半世纪的历程。三百多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该用什么样的话来评价呢?有人说其发展简直是混乱不堪,有人说其发展丰富多彩。这个高等教育体系曾追随英国的模式,后又仿效德国大学的风格,最后却谁的也不像,没人说得清它到底有什么风格,特别是它提供的教育曾有很多人批判过,认为它根本就不是什么高等教育,也曾有很多人歌颂过,认为它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模式。丹尼尔·布尔廷斯说,美国的大学除了让学生成长——最大限度的成长,你很难给它下定义,要想对高等教育的其他定义获得一致的认识,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无论怎么样,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我们尽可以称之为美国风格。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殖民地初期的有些学院虽然是仿效英国精英型的办学模式,但是从没成为主流,其实它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大众化的趋势,特别随着西部疆域的开拓,那时创办“高等院校”是要向全国人民提供学习最先进、最困难的学科的场所。最初大学的创办基本上是一地方为“装饰门面”,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一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这是因为:第一,初创时期的美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贵族阶层;第二,没有足够的中学生去读遍地都是的“大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去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第三,大学里提供的教育一开始就不象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高校那样开设精英型的课程。虽然,三百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反复无常,但总的来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始终是开放式的、大众化的。当然,把美国的高等教育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时,笔者也同意大家普遍认可的以高等教育的有形发展来划分的精英、大众、普及型(马丁·特罗)的三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一、大众化的时代 二战以前,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只是白人男性。二战后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一次是由退伍军人造成的,一次是战争期间和战后婴儿的激增造成的,50年代中产阶级的扩大及其家庭财富的增加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那时,对美国的大多数家庭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上向上流动的门票。大量中产阶级的孩子涌入高校。 基于50年代的契机,美国的高等教育随后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60年代初到70 年代中期被称为大众化(massification)高等教育时代。其时,经济迅速增长,在全美引发了一场对高等教育的庞大需求。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联邦财政资助的扩大使大学院校的大门对大众开放,更多的妇女、少数民族学生、部分时间制人员和间断性学习者(intermittent learners )以及超过传统年龄的人(nontraditonal age learners)进入大学院校学习。入学人数的增加又使得大学院校数激增,美元的大量注入以资助学术研究又使得培养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专门从事研究的院所大量增加。可以说,在美国可以找到任何类型和规模的大学院校。让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一下。 1.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和入学人数的扩大 1961年以前,《士兵权利法案》的推行和中产阶级的扩大使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入学人数翻了一番。尽管学校数量还没有较大增长但学校在尽力扩大容量以满足入学人数增加之需。60年代的入学人数又翻了一番,到70年代中期,大学院校的在学人数是1951年的5倍(220万到1100万)。 公立院校在数量上虽比私立院校少,但却容纳了更大数量的学生。那些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和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二年制社区学院充当了招生的主力军。 2.大众化阶段学生的类型 60年代早期以前,接受中等后教育(postsecodary education)的学生大多仍为18—22岁的白人男性。由于联邦政府和学校的政策的改变,使入学人数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类型发生变化。大学院校开始扩大它们的资助项目, 就连原来的那些“单一院校”(exclusiveinstitutes)也对各种学生敞开了大门,“全男性学校”( all-male school)也开始招收女生。 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的学生资助项目的扩大也许是促成学生类型改变最具影响力的行动。根据学生的经济背景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直接的资助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联邦政府还直接给大学院校提供资助,进行资源再分配,使得大学院校可以招收特定的学生群体。联邦政府的低息贷款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收益远超过他们的负债。 随妇女权利运动的不断高涨以及人们对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观念的不断改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率不断增加。1965年在校总人数约为650万左右,女性约为280万,到1975年在校总人数约为1180万人,女性约为580万,基本与男性持平。 60年代晚期的人权运动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也有很大增长,特别是非裔黑人和拉美裔美国人,他们以前是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的。 虽然一直到197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还是传统年龄的学生,但非传统年龄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从1970年到1995年22岁以上年龄的学生人数却没有多大增长,1985年人数甚至有所下降。70年代中期以后,非传统年龄的学生人数超过传统年龄的学生人数。1990年,非传统年龄的学生入学人数约占总入学人数的60%。30岁以上年龄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 另一变化是学生选择专业的变化。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专业化”的方向,因为大龄学生一般在职就读,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相近的专业方向。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一个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