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1999)03-0034-04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大学校办产业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迅速膨胀,几年发展,几年艰辛,现在各校都有了一定规模,形成了队伍,开拓了些项目,有了一些收益,但像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同方那样规模和效益的校产不多。大多数学校产业的实情是: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知名度小,效益较低,再加上有些学校被套住一批资金,引起职工议论纷纷:校产该不该办?怎样办?由谁办?办校产是不是不务正业?办校产的人是些什么人?是贪还是廉?这些疑虑和议论的前四个问题,一直到中央领导对发展高校产业有了明确指示,才逐步得到解决;后三个问题,只能由高校产业观念的整体进步和校办产业的正确实践、出色管理与明显效益的现实来说明和解决。 一、高校产业的作用 作为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出学术成果的高校净土,办校产有何作用?多年实践证明,校办产业具有以下7种功能: 1.窗口作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特色、优势、个性需要向社会展示,校产就是展示的柜台和窗口。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不仅展示宣传了北大、清华的成果,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两校知名度,塑造了两校现代化教育的形象,为国内外所注目,他们的校产已成了两校的出色广告。 2.基地作用。高校肩负着培养新型人才、创造知识成果的责任。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高校,从培养一般文化理论型人才,转而到培养知识经济型、技术经济型人才,这类人才需通过校办产业真正实践的锤炼;现代化建设还迫切需要大批知识成果,不仅需要理论成果,更迫切直接地是需要能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经济效益的技术经济成果,这类成果的选题、研制、中试、转化都要通过校办产业基地来实现。 3.分流器作用。中国高校师生比很低,办事效益较差,人浮于事,积压了一批有用之才,通过校办产业可以实现人才分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教学、科研、产业、管理等几支队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4.转化器作用。校办产业是作为潜在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转化器,可以把某些成果通过中试转到大企业中去,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高校产业还可以把人才转型以后,向国有企业大面积输送。 5.蜉化器作用。某些高校成果虽科技含量高,有生产价值,但多半规模小,有些尚处在实验室阶段,需通过校办产业蜉化、加强、扩展、集约化并形成规模效益;宝贵的高校技术经济型、知识经济型人才,一时尚不谙市场运作和经济管理,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蜉化和磨练。校办产业就是蜉化科技成果和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人才的蜉化器。 6.充电器作用。中国经济要腾飞,需大幅度增加各种产业的科技含量,引进的技术需消化、吸收、创新,这些都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知识技术的帮助。因此,大专院校肩负着向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知识与科技“充电”的作用,通过校办产业完成技术的转让,向全国一、二、三产业进行知识与科技充电,从而全面提高国家各种产业的知识含量与科技含量。 7.高校经费支撑点作用。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缺口超过50%,校办产业增加收益以后,可补充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和广大知识分子待遇,北大、清华校办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其教职工的收益高出普通高校的一倍,这足以说明,校办产业是学校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总之,高校产业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分流器作用、转化器作用、蜉化器作用、充电器作用和高校经济支撑点作用,已逐步成为高校的共识,特别是通过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培养知识经济型、技术经贸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必将推动高校教育结构、教学体制和人才结构的改变,推动高校深入改革,把高校进一步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世界范围看,作为“第一科技大国”的美国,从1993年大力发展经济,仅信息产业就带动了经济增长的45%,1997年经济增长高达3.9%,是近10 年的最高点;日本1997年2月把科技厅与文化省合并成立“教育科技省”,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欧盟1997年7月公布了《2000年议程》, 还发表了《走向知识化的欧洲》,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俄罗斯1996年8 月出台了第一部科技法,强调了科技教育的作用,大力培养知识经济人才。为落实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精神,国内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也纷纷改革转型,发展产业,培养新型知识经济人才。这样做,对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和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产业的优势 高校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信息量大的场所,这是高校的三个一般优势,但高校层次类型多,专业复杂,各有各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也是不同的优势,北大的学术、清华的技术、经贸大学的经济贸易管理、师范院校的教育心理等,特色纷呈,各有千秋。实践证明,学校的专业特色,就是产业特色,问题在于如何把特色产业化,把特色优势变成效益优势。 三、高校产业的困难 不必讳言,高校办产业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观念转变难。在高校中,50 年代重成份重出身的人才观, 60年代提倡敢选择的人才观,“文革”中蔑视知识、造成高校观念一左、二僵、三保守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左”的影响,在高校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体制结构等方面都有深刻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高校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处处还都打上小生产的印记,形成了作坊式的产业思路,在资产问题上,要钱者众,挣钱者寡,在现有资产再分配中设法占有者多,开创者少,对改革大潮冲击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新生事物不习惯。这种小生产与计划经济结合成的观念,使任何开拓性的新鲜事,都难以办成。要把旧观念转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企业观念,需要一个长期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有时不得不迂回等待和进行尊敬性地反复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