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当前,历史性的社会转型引发了人们思想深处的变革——价值观的变化,成为社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优秀群体,具有对社会变化的敏锐觉察力和思想意识的先行性,并对全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价值观作为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是心理学关注的研究课题。科学地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价值观是指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人们对事物及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评定标准,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 (一)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1、价值观的正负极向。 作为评定标准,价值观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分,任何类型价值观的正负极都表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性质。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健康向上的特征,消极的价值观则会对个人与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及影响。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的言行具有动机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知世界和需求状况,如需要、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于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目标,实现价值。因此,树立正向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行为指导具有积极作用。 3、价值观的社会依从性。 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从其形成上来看,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价值观一经形成后便会相对稳定。当环境变化不大时,人的价值观多表现为一种量的变化;但是,当环境产生巨大变迁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或主导价值观的转移。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定型阶段,表现出了可变与稳定的特征。因此,研究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价值观的多样性。 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人生阅历不同,价值观也各有差异。有人崇尚科学,有人重视经济效益,有人追求管理地位。主导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言行举止的分化。不同群体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不同也会影响到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如艺术家群体多以审美型价值观为主,社会活动家以社会型价值观为主,自然科学研究者以科学型价值观为主。 (二)价值观的基本类型 价值观并非单一结构,它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许多成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各种成份,只是相对强弱不同、主导价值观不同。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E.Spranger,1928)在其《人的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六种价值类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政治型、信仰型、审美型。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被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编制成《价值观研究量表》(Study of Value),用于测查和研究价值观。 本研究依据奥尔波特的六种分类标准并进行了适宜国情的修订,对各类价值观进行了正向描述,目的在于从价值观的积极性质来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 1、社会型:注重关系与友爱,为人处事公平正义;关心他人, 乐于助人,诚实可信;喜欢民主有效的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科学型:重知识,爱科学;看重能力,勤于思考, 追求真才实学;讲原则,不拘人情;重理轻利,理性化。 3、实用型:看重事物的功利价值,追求实用性,讲究经济效益, 追求财富积累;以是否有利于个体或集团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 4、 信仰型:追求理想与信仰;喜欢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注重精神生活与道德修养;凡事随缘,顺其自然;相信宗教与自然的力量。 5、审美型:追求艺术美感,做事尽善尽美;讲究生活、学习、 工作丰富多采、和谐完美;以美感、对称、和谐的观点评价与体验事物。 6、政治型: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追求自尊与自强,责任感强;重视领导管理能力的培养,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影响;关心伟人生平;勇敢顽强,喜欢奋斗与竞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基于价值观的上述特点及类型,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体系所表现出的特征。 1、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系统和主导价值观的表现特点。 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对六种价值观的比较性评价,确定各种价值观在价值系统中的排位主次,确定当前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分析价值观系统的表现特征。 2、大学生的价值观受社会变迁的影响而发生的演变现象。 本研究通过对近十多年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及其社会依从性。 3、学科性质、 性别差异和职业定向与大学生价值观表现特点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检验,以确定学科、性别、培养方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地区的九所大学268名大学生,涉及了30 多个学科专业,这些学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和地区。学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轻工学院、首都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大、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对这些大学生施测了《价值观类型量表》,此量表是以奥尔波特价值观量表为基础修定而成的标准化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回归趋向与多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