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全国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宏观经济布局结构来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的地位 1、“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是一个大道理。 就一个国家也可以讲教育与本国经济相适应,因为国家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社会单位或载体,随着国际大市场及地球村的形成,教育应以国家为基本适应对象外,还应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要求则会更加强烈。所以说,国家是教育适应经济的基本单位,即国家教育与国家经济适应,受国际教育和经济的调节。 至于对于国家以下的区域(中部、西部、东部)或行政省、地、县等就不便谈教育与经济的适应问题,因为全国区域内省之间、地之间、县之间是无“关界”的,物资、人才、信息、知识等等是依市场(或计划)机制在不断的流通的。不好讲适应的问题,硬要“适应”实则是想框死市场或搞国内的“诸候割据”,这显然与现代开放、多元的社会不相适应和不相协调。这也是各国为什么一直把教育作为国家的事业来办,尤其是国家基本国民素质要求的义务(强迫)教育。非义务教育则国家极力推动,要求各地方大力发展,国家有政策和投资鼓励。 就是说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个抽象的、整体的概念,国家作为社会政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教育和经济适应的基本单位。如果在国家以下谈这个关系则是教条的,在现实中也是很难行通的。 2、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虽然经济处于东部、中部、西部梯度递进的不平衡状态,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最终是要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但教育的发展却不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享受教育的战略,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获得这种权利的最重要和首要的一条标准则是“能力”,而不是社会地位和财富。国家的“希望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高等学校的奖贷学金”等都是这一理念的考虑,这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均衡布局的全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允许一些地区依地域、区位和政策等优势先富起来,但不可以把已形成的高教基础均衡布局打破,让欠发达地区的高教基地压缩或逐步萎缩,不发展,而大力推进发达地区的高教发展。高教的发展国家应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扶持欠发达地区高教与发达地区高教协同发展。也可以把发达地区高教的任务交给欠发达地区高校来完成,以保持西部高教优势和巩固国家高教的均衡布局,以带动西部经济早日与东部共同发展。 西部高教仍然要走中央、省、地共同参与的路子,中央主要抓基地及国家设在欠发达地区的高层次大学;省上抓与本省关系密切的以本科为主的院校;把高职教育及专科教育放到地区来办,实行省地共管,以地为主。 二、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来看西部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 1、西部经济中心与高教基地。 西部现有十省区(市),各省区(市)在西部区域经济中的位置作用不同,我们要从西部区域经济角度看西部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问题——高校布局结构、层次布局结构、科类布局结构;中央布局结构、省布局结构等。西安地处我国北方中、西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是西北各省区通往华中、华东、西南的门户,也是欧亚大陆桥国内段最大的中心城市,处于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战略地位;经济实力居西北五个省会(首府)城市之首,拥有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科技智力优势,又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罗马、埃及、雅典等并列为世界十大古都)和国际旅游热点城市。今后将以科技、商贸、旅游为先导,壮大电子、机械、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功能,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和国际旅游中心,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陕西和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西安作为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在西部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国家面向西北的高教基地也布点在西安市。西安有普通高校28所,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将充分利用西安高教基地,形成以西安市为极核,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轴的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带,带动银川和西宁高教和高科技的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西北高等教育按“基地——轴线——面”的格局摆开,形成西北高等教育以西安高等学校为扇柄,辐射全区的高等学校(生态)群落。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的中央,是人口大省四川省会,是内地与西南及西藏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六大通信交换中心,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成都有普通高校20所,科研院所与技术开发机构2500多个,科技人员44万人,无论从科技人员总数和每万名职工科技人员数(450)看, 成都在全国大城市中均居前列。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西南的中心城市,具有吸聚和辐射功能。即开拓、承接来自上海、广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境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等要素的转移。成都作为西南的中心城市,在大西南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国家的西南高教基地也设在这里。下世纪要充分发挥成都高教基地的作用,形成以成都为极核,以重庆——成都——昆明为轴的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带,带动贵阳和拉萨高教和高科技的发展,从而促进合理布局的西南高教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