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作为教育研究系统的代表,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组织的“’98上海高校综合改革调研”活动。通过对10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和参加教委系统组织召开的有关企业界人士参加的各种座谈会,笔者强烈感到:高校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成为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基地,必须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企业界人士的呼声尤为珍贵。现将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分类归纳如下。 一、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 1.复合型的人才 目前,企业界迫切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懂金融且外语好的复合型人才。如上海纺织业的一位副总裁说:“我们要把一个传统纺织业改造成新型的纺织业(高标准、新技术、多元化、外向型),要创新,要有科技知识的含量。我现在手头有钱但不知怎样用。没有技术,对投资成功的把握不足。我们现在缺人,缺既懂纺织又懂管理和金融的人才。我们准备派人到香港、到国际上去考察,但是派不出人。”还有的企业家说:“我们在与国外企业洽谈某个合作项目时,尽管我们的人数是人家的几倍,但还是常常中人家的圈套。原因是懂业务的人,外语不熟练;外语好的、业务熟练的又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宝钢集团公司对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素质的评价是: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专业面比较窄,学校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使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又不了解机;三是“四脱离”现象较严重,即脱离社会、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四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够,许多工科学生不愿下现场;五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不宽。 2.创新型的人才 我国传统的工业正面临高新技术的挑战。要使企业从传统型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即能站在本行业发展的前沿,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拓进行出谋划策的人才。那位纺织业副总裁说的“我手头有钱,但不知怎样用”的话,正反映了技术创新跟不上这一问题。一方面,企业自身没有技术创新的实力和人才;另一方面,有关的高校也拿不出高新技术产品或专利,对企业缺少帮助。如:长江计算机集团部门负责人说:“现在的高校,科研学术水平不是很强,大部分是功能性的,是用户的水平,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什么创新”。泛亚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也说:“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只会模仿,不会创造。前段时间外国老板要我们设计一种新车型,我们在全国招标,有几所高校参与了设计,但是提出的方案没有一个是新的,基本上是模仿的”。 3.高级技师型的人才 企业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极其缺少能与国外合作的高层次现场人员,一是既会动手,又懂得专业的销售工程师;二是能操作的现场工艺师;三是高级设备和进口机械的操作和维修工人。现在机器坏了,大学生不会修;老师傅会修但又讲不出机器为什么坏,坏在什么地方。 二、关于教育思想及观念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上,其核心是人才观。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教界一直在进行教育思想的讨论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例如,知识与能力、专才与通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讨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企业界的看法更为独特。 1.知识与能力 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学校与企业的认识是有差距的。学校基本上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知识的考试,看重考试的分数。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目的虽然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如知识不够就“拓宽知识面”,专业太窄就“定个大方向”,不适应就“多开选修课”,……凡此种种,始终没有跳出重知识传授的圈子。 而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学生既有知识又会动手。由于客观存在的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即人才质量观上的差距,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不肯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适应工作。泛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人才招聘工作的副总裁就是这样直言不讳的。有的大企业,如深圳的华为、上海的宝钢对新录用的大学生都要安排上岗再培训,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企业界人士还指出,目前高校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实际情况基本如此: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而课堂讲授的基本形式要么面对学生滔滔不绝,要么转过身来写个不停,或者边写边讲。学生要么瞪着双眼注视教师,要么埋头抄笔记,很少有其它变化。企业界很多有识之士把高校现行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形容为:赶鸭、填鸭、烤鸭,最后变成板鸭。 2.基础与专业 对高级专门人才应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的认识问题,学校与用人部门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对基础内涵的理解和要求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虽然,目前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上占各高校课程设置及学时比例的85%以上,但企业界人士却还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基础知识也不扎实,招聘考试连三视图也画不出来,写篇报告错别字连篇。这说明学生的潜力不行,缺少一些必要的东西。有的企业界人士说得精辟:学校教育应该以打基础为主,但打好基础并不意味着要考高分数,也不是我们所说的老的基础,而是让学生借用这些基础能很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