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如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正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据笔者了解,在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大形势下,教育领域的供给不足也非常突出。根据《统计年鉴》,1997年高校招生人数为100万, 普通高中毕业人数为222万;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为332万,初中毕业人数为1442万,依然是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45%的高考升学率是以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仅为23%为前提的。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正在展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思路不应局限于减员增效,如能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及相应的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可以满足严重欠缺的教育供给,使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有效地刺激需求达万余亿元(4年连续扩大招生), 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高校招生规模可以扩大到什么程度呢?笔者认为,在国家基本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 大幅度的极限是220 %, 即1999年按现有模式高校招生人数计划为130万,1999 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极限是424万。这一结果源于以下两点设想。 1.高校现实行每周5日工作制,课堂教学基本上安排在每日上午,星期六、日教室、实验室无教学安排,只要学生像连续型生产企业工人那样实行轮休制,现有教学条件即可招收182(=130×1.4)万新生。这些学生的课堂教学安排在上午和晚上,体育课、实验课等需用操场和实验室、计算机房的课程安排在下午。 2.按照上述轮休方法,还可招收182万新生下午安排课堂教学, 上午安排体育课、实验课等。考虑到这样安排比早晚上课的条件稍差,可招收三年制大专生,这样可招收242(=182×4÷3)万新生。 扩大招生必然带来一系列困难,比如经费、师资质量,以及宿舍和管理,最关键的当然还有思想认识问题。对此,笔者建议,扩大招生后应实行收费入学。收费标准应由国家统一规定。假如按每个自费大学生年均消费9000元(包括学校收费和生活费)计算,增加招收300 万新生将扩大内需约270亿元,以边际消费倾向为80%计算乘数效应, 总共可扩大内需1350亿元。连续4年共可扩大内需12400亿元。 在如今的老百姓心里,消费的优先顺序一般为:重病医疗,下岗生活费,子女教育,购房。而私人汽车、商品房目前看来还不会成为消费热点。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子女教育是耽误不得的,一旦需要则不惜动用存款。如今多花1万元以至更多使子女进入重点高中或初中, 以便将来考入大学或重点高中已属平常。因此扩大招生后收费入学可以说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 至于师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人均负担学生为8人, 教师完不成周6课时不是个别现象,高校研究院所人员基本不讲授本科课程。 扩大招生后,首先应挖掘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教学人员必须完成周6课时、 提倡完成12~15课时;研究人员必须完成周2课时、提倡完成4课时,每周有半天时间讲授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本科基础课程,不会影响研究工作;行政管理人员提倡完成周3课时;为教授、 副教授配备批改作业辅导人员。现在各高校都到校外去办学搞创收,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政府安排下在校内通过扩大招收自费学生来实现。 对于学生宿舍,笔者有个建议,即盘活积压闲置的商品房。这须由政府组织银行贴息贷款75~150亿元(按500~1000元/ 平方米计算)给高校,高校在若干年内用所收住宿费分期还清;政府对房产商出售给高校作为宿舍的房屋免除税收和费用,用新地置换所售房屋之占地,房产商以不包括税、费和地价的成本价将房屋出售给高校作为公寓式宿舍。连续4年共计可多招收950万(第一、二、三年每年约300万, 第四年约50万)新生,共需约5000万平方米宿舍,总共约需250~500亿元贴息贷款。 如此大规模地扩大招生将带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边是很多孩子无学可上,一边是学校的资源设施严重利用不足,教师们跑到校外去创收。维持这种水平的教育产出,单纯等待国家来增加教育投资,我们将失去市场机遇,失去为国家改革发展发挥教育战线应有作用、做出应有贡献的机会。笔者认为,只有突破现有模式,不是不放权让各高校扩大招生,也不是放权让各高校自行决定扩大招生,而是由政府规划、统一部署必须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不仅仅要解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而且要促发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内需,为国家经济改革大局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 此外,与高校扩大招生相关的是,普通高中需相应扩大招生,按轮休制也可扩大规模40%。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职校、技校不是方向,他们年龄还小,知识基础差,今后无论是竞争上岗还是再学习都处于不利地位。作为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待岗,也不愿意孩子初中毕业后进入职校、技校。孩子们在大学毕业接受完整教育后,文化知识底蕴厚了,再塑造的机会、再学习的能力都是初中职校、技校生所无法比拟的,对于他们的终生都是有益的。 当然,这里讨论的是极限情况,是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幅度的边界。由于实际中存在的种种具体情况,付诸实施的方案完全可能达不到极限情况。笔者认为,尽一切可能制定接近边界的方案,尽一切可能在1999年就开始方案实施,才会有足够的力度使之及时发挥促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