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的社会活动,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后的、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活动,故更须遵循其应有的规律运行。遵循规律的前提在于认识规律。研究和认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亦是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措施的理论依据。据研究,我们以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归纳为三条: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一 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由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结构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三维统一体,即任何一个社会就其构成要素来说,都可划分经济、政治、文化这样三个子系统或三个层面,而任何社会现象也都是在这三者的矛盾运动中发生、发展的,即与这三者有着本质的联系。故此,关于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亦可以通过其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来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恩格斯早就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506页。)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最高层次的产品输出口, 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经济生产、开发、研究、管理的各个部门,并担任重要的乃至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因此,研究生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1、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可见,研究生教育的兴衰直接与经济的兴衰相关,即在经济比较繁荣的时空条件下,研究生教育就会在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严格说,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始于19世纪的德国大学。众所周知,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虽晚于英法,但它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却后来居上,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在19世纪就成为了世界科学和高等教育的中心。有人据世界银行1988年的年度报告对41个国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经济、人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教育与人均GNP的相关系数为0.445,呈正相关关系,此即表明研究生教育与经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纵向比较中,我们亦可发现经济发展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的这种正比关系。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很小,17年仅毕业研究生 2.1万,在学研究生规模最大的1962年也只有6130人。(注:参见吴镇柔《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年第4期。)而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来,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截至1996年底,我国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77个,博士点2600多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33 个, 硕士点9700多个;共培养博士27580多人,授予硕士学位349600多人; 目前在校研究生15万多人,其中博士生3万多人。 (注:参见谢桂华《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4期。)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发展的背后, 我们应当注意到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年均都在10%左右。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这样一种发展,完全是由经济发展的态势所决定的。概括起来,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方面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国力支撑的条件。一言以蔽之,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研究生教育不能逾越的一条外部关系规律。 2、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毫无疑问, 研究生教育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及其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主要是为培养基础研究及高校教学人才服务的。这种比较单一的培养目标,必然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而有所调整。众所周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要引起就业结构亦即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除了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会产生调节作用,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会产生有力的调节作用,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多样化。为此,不少教育家特别指出:不能把传统的、以基础研究为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唯一目标,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变化重新考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国从70年代起就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注重调节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便更多地培养从事高校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以外的,诸如各种行政管理、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科技应用开发等高层次人才。当然,这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是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的。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相类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注意到了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的现象,因而在近几年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积极稳妥的调整。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上,重视了研究方向、教学方向、应用方向人才的合理比例,尤其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大力量发展了侧重应用的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国着力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颁布了研究生教育的新专业目录,加强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开始发展专业学位,从而根本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培养教学、科研方向、高层次科学学位人才一花独秀的局面。目前我国已经设置了工商管理、建筑学、法学、教育、临床医学和工程硕士等6 种专业硕士学位,据有关部门的预测要求,这类专业硕士学位和应用型、复合型硕士学位的比例应逐步争取达到70%左右。这类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无疑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人才的迫切需要,极大地改变了高层次人才的部门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从而将有力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方法手段。根据对研究生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有关学者把自研究生教育产生以来的培养模式主要归纳为三种: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注:参见李盛兵《世界三种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