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1999)01-0052-02 我国高师教育一直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采取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封闭式的运行机制。但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合并进程的加快,由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多科性的大学将承担师范教育的任务,这种办学模式对传统师范教育产生了冲击,成为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大特色,我国师范教育逐渐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大师范教育体系,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是这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对我国能否形成新的师范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 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有其优势: 首先,综合性大学一般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学科齐全,这样可以避免原来学科设置简单、人数相对较少的师范院校规模效益不合理,办学效益差的状况。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性的师范学院和师专规模较小,导致相对培养成本偏高。根据1994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统计,241所高师院校中人数在500~3 000的有187所,占总数77.59%, 这种小规模的师范教育造成生均培养成本相对偏高,办学效益差。通过实质性合并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性的资源损耗,同样的经费投入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更高层次的人才,从办学效益考虑,师范学院不宜办成相对独立性很强的办学实体,要对院系进行调整,学科进行重组,使综合性大学对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化配置,明显提高办学效益。 其次,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之间渗透性强、融合性好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探讨高师教育新的培养模式。传统师范教育已经表现出以下主要弊端:课程设置不合理,降低专业要求,学术性低;课程内容陈旧,特别是前沿课程、选修课程不足,教学管理体制落后;基础文理课程严重不足,师范生知识结构不全面;而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学术性与专业性之间无法统一兼顾,影响了教育质量,导致中等师资综合素质能力偏低。这种状况在原来培养模式下很难得到明显改善,只有通过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消除这些主要弊端。综合性大学依托其学科原有基础,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可以增加基础文理课程和前沿课程的比例,拓展师范生知识面;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规范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辅助、电化教育等新型教育手段;提高专业课的要求,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扩大教育实践范围、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在教育管理上采用“学分制”管理,在培养模式上根本性改革,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师范专业教育协调统一,加强素质教育。 第三,利用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强的优势,通过院系调整、学科重组来加强师范专业学科建设,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原先薄弱的学科马上得到加强,利用调整后统一师资,用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充实师范专业的师资,解决一些师资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一些师范专业的培养层次,培养高学历层次的中等师资,使原先只能培养专科层次的师范专业用非师范专业的力量培养本科层次的师范生。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科建设的周期,达到“1+1>2”的效应。 第四,利用综合性大学良好的学术气氛,带动基础科研究工作。改变原来师范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相对较强、专业科学研究相对较弱,教学重视、科研相对轻视的状况。师范学院从繁杂的教学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继续巩固并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鼓励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从以教学重点偏向到以基础科学研究重点中来,使专业科研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实力迅速提高,对全校的其他科研工作起到支撑作用。 第五,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基础,在应用技术类学科专业中开拓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师资,在一些应用技术类学科专业,如工学、应用经济学、农学等学科门类中增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为各类中专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拓展师范教育的功能,高师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使本校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迅速上台阶,这样既培养普通中等师资,又培养职教师资,形成各类型、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 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以部分解决以前师范教育中的生源较差的状况。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本校师范专业。同时鼓励非师范类学生选修师范类课程,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力量培养更高学历层次的中等师资,如双学位生、研究生等,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师范专业生源的数量与质量。 从以上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只要处理得当,充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不但完全有可能改变传统师范的主要弊端,而且在办学效益、教育质量、师范专业学科建设、基础科学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状况和培养层次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但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困难和理顺关系,可能会对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和新的培养模式提出严峻的考验。 首先是师范教育的特色能否坚持。如果合并以学科为门类进行院系调整,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存于同一院系中,那么师范专业能否得到重视并得到倾斜性的经费投入是个问题;另外,学科建设中师资打通,师范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否稳定,是否会产生从师范专业向非师范专业单向流动最后导致师资力量相差悬殊的状况;各院系中教育科学研究立项是否得到保证和加强,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非师范化”倾向。因此作为整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立项、教学与生活条件、职称评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应该作出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并统一管理,不仅在师范教育招生、毕业生就业、师范类学生的各种待遇等方面政策不变,而且在人、财、物等方面采取倾斜性政策,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并允许适度超前,以保护师范教育的积极性。一定要依法治校,统一规划并按院系实施,以保证师范教育功能不但不削弱,而且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