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信息为主要战略资源、拥有知识信息便拥有财富的社会,知识提供的生产力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竞争的重点。面对日趋严峻的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高教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劳动者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与智能水平,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创造能力。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具体而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素质教育模式 要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做人能力,只有思路宽广、基础雄厚、应变性强、德才兼备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有可能进入科学前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高速公路”引起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必将对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所谓素质教育可界定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通俗的讲,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由于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升华和内化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其养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不断提高的问题,所以素质教育决不应只限于基础教育、简单的专业教育。未来人才的素质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人格素质居于重要地位。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人才的素质。素质教育思想核心是做人,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与此相适应,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但要具备善于获取、接收、整理与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而且必须学会创造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的能力与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做事,尤其要教育学生会做人。为此,必须确立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运用多种方式,比如“成功教育”、“情境教育”、“讨论式教育”、“问题式教育”、“案例式教育”、“双向式教育”等灵活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运性;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实施全方位的通才教育与素质教育,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轨。 二、拓宽课程设置范围,增加信息学科门类,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与应用性 当前,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正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综合化和整体化。人类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未来社会知识创新和应用更需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艺术的交叉综合,大学课程教育将向更加综合化方向发展。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是视野开阔基础宽厚的通才,因而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进行整体课程设计,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克服传统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封闭性与滞后性,促进课程的多样化、现代化与规范化。为此,一方面要处理好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辅修课;另一方面应彻底摒弃那些已被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发展所超越的学科内容,补充与完善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学科的新内容,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提高高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规范化,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 三、强化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实行教师教育的终身化,造就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 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是教育第一生产力。建设一流学校须有一流名师。从历史上看,名校之所以辉煌,主要是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特别是造诣精深的知名专家、教授、大师。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点,要再造历史辉煌,必然要造就新一代能占领国际科技和教育前沿,能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学术人才。一个站在科技制高点上的杰出学术带头人、拔尖人才,可以带起一支学术梯队,形成一门优势学科,创出一个名牌专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拓展,在时间的拓展上将呈现为终身化的趋势,在空间的拓展上将呈现国际化的趋势。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基本要求,这就是: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素质优化,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向导、顾问、教练与桥梁,而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简单工具。为此,一方面要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改革师资培养计划,优化师范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另一方面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借助于连续教育、回归教育、循环教育等形式,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与培养观,将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贯彻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遵循终身教育的指导原则,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的终身化。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师适应时代、保持新优势、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