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水平”。在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发达地区纷纷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是解决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对高等教育强烈要求和落后的高等教育生产力矛盾的必然选择。如果不采取促进高教发展的方针,继续停留在英才教育阶段,就会延缓该类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当区域性经济发展到相当的层次和规模后,就会感到建立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济基础上的从业人员,知识起点偏低,技能过于单一,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要。实践证明要使引进的先进设备发挥最大的效能,必须使用一大批接受过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否则在低素质劳动力的操纵下,这些设备不但产生不了高效益,甚至会导致企业亏损。劳动者素质偏低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发达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拉动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为了解决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还肩负着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例如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促进沿江地区和淮海地区共同繁荣,提高全省经济的整体水平,如果降低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后劲,势必影响到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能力。 面向21世纪,发达地区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要抓紧准备,创造条件,积极推动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其中高等教育发达与否是个关键性因素。在社会转型的关头,等待大家都条件具备,然后再齐头并进,是无济于事的,只能错失良机。在21世纪,知识将代替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及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发达地区都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的既有现场操作技能又掌握系统技术理论知识的新型员工。这类知识型工人,只能依靠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来培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表明,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大批生产第一线迫切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发达地区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过渡,家长要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英才教育阶段所造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不仅压抑了落榜青年上大学的欲望,而且有可能削弱他们在21世纪的生存发展能力,因为21世纪的青年人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构成生存发展权的基础。只有将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推进,才有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而且发达地区已经具有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广泛的社会基础,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都迈上了新台阶,教育发达,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1997年人均GDP就已突破3000美元, 产业技术能级全面提升,2000年上海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50%,21世纪初叶,科技将全面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按照国际经济学界提出的判断标准,上海已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初始条件。 江苏省1997 年人均GDP 已达1100美元,200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达45%,全省城镇化水平达40%,根据国际化社会对工业化进程的划分,江苏省现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即处于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业技术装备普遍扩散到各产业的“复合结构”过渡的阶段。 1997年江苏全省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已达到63.82%, 苏南地区的升学率更高。尽管发达地区都有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决心和实力,但在推进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下的矛盾和问题。 一、增加学生数量与保证教育质量的矛盾 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比单纯数量的扩大具有更高的价值。因而发达地区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最理想的状况是:在普遍重视并狠抓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高教的规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更新教育质量观。英才教育思想历来把高校看成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对学术性的追求高于一切,偏重于用学术标准来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追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配合关系,主张采用“毕业生的学识、能力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尺度,这两种教育质量意识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必须引起对教育质量评价的诸多分歧。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不能用一种质量标准来评价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着多种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而且并不排斥英才教育质量观。对有些重点高校仍然具有实施英才教育的自由,他们可以坚持原有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但是对那些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当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并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检查、评估该类高校的教育质量,完善督导制度,全面监控他们的教育质量。通过经常性的评估与检查可以及时暴露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随时反馈、立即纠正,从而达到保证教育质量的目的。其次要正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牺牲质量来谋求数量发展的可能性。在世界范围内,那些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忽视教育质量为代价来追求数量扩张的教训要引以为戒。 大众化阶段容易引起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①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学生规模迅速膨胀的需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解决的办法:可采取多种措施充实、提高师资力量,扩大校舍面积,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条件的现代化。②生源质量不高,难以胜任大学学习的需要。高校对那些知识与能力都不足以承担大学学习任务的新生,应实施补救教育。例如开设辅导班或预科班,对来自中专、职高、中等技术学校的生源,针对他们文化基础差的特点,补习有关的课程,使之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后再开始大学的课程。③教学过程把关不严。大众化教育阶段实施“宽进严出”的高校,能否严把教学关、考试关、毕业关就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如果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滥竽充数”的局面。对宽进严出的高校应坚决实行淘汰制,严格考试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层层筛选,优胜劣汰,使师、生都具有教与学的压力与动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