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一个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掌握标准的汉语,大部分学生成绩平平,还有一少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个事实似乎表明,只有少数学生具有语言天赋(或语言学能),而大部分学生天赋一般。 这一观念受到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 )的严峻挑战。他经过二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在70年代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 %的优等生和90%的中等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注:李建刚主编《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第2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他的这一思想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极大地影响了80年代、90年代的世界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思想是否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呢?回答是肯定的。 1978年以前,大多数留学生是由政府或团体派来公费学习的,以培养少数外交官、汉学专家、翻译等为主要目标,多数人学成后回国工作。教学特点是按部就班,以语法和课文为中心,要求以掌握扎实的汉语为目标。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骤增,人员结构及其学习目的与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部分学生是自费来学习的,他们要求见效快。这种短期、速成、快节奏、重交际的要求对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迫使我们不得不对现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审视和思考,并力求找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突破点。 一个时期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的一些老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良好。笔者在总结一些老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概括出一种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即扩展式教学法。 二 扩展式教学法 (一)定义 扩展式教学法是精读课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板书、图片等形象化教学手段,不断地由词扩展到词组、句子,然后再由句子扩展到句群或段落,最后由段落连成课文,也可以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每向前走一步,都能从自已的现有水平出发,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达到理解和掌握;教师把握着扩展的方向和难度,并控制着速度和节奏。学生始终处于蹦一蹦就能够到果子的临界状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巩固等几个阶段的操练,使学生能较快地把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并且能马上用于交际。 (二)步骤 扩展式教学法是一种由点(词)扩展到线(词组或句子),再由线构成平面(相互关联的句子组成的句群或自然段),最后由几个平面构成体(即由自然段形成课文)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由点到线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交际的基础。扩展式教学法以词汇作为教学的起点。要求对一个词的掌握,不仅要理解其词汇意义,还要理解结构意义和语境意义。 具体的方法是先用词来组成词组或句子。词好比是数学中的一个点,通过这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线。如《初级汉语课本》第三册第65课《逛琉璃厂》中“早”这个词可以扩展成:(1)早饭,(2)从早到晚, (3)我们班今天谁来得最早,(4)他的病早好了,(5)电影早就开演了……,即a(早)可以扩展成a1、a2、a3……an(见图1)。 图1
我们的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扩展式教学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扩展时,应紧紧围绕该词的常见用法和课文中的句子,并不是每个点都要扩展,否则将会陷入一点连千线的困境。因此,“早”只扩展:(1)吃过早饭(铺垫);(2)一个星期天,吃过早饭(书中句); (3)电影早就开演了(为扩展“早就听说北京有个琉璃厂”作铺垫)。如果一句话中含有两三个生词,先让学生把每个生词扩展成若干个句子,待学生熟悉生词后,再用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 由词扩展到词组、句子是扩展式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扩展式教学法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在这一步要练习到完全自动化。这里的自动化包括两个要点: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听、说、读、写这个词或句子时能够达到自如的地步;二,学生运用这个词或句子进行思维时,不会因为存在言语技能问题而受到影响。 2.由线到面 句群是掌握段落或课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在“句和段之间,如果不以‘句群’为过渡,往往显得步子太大,对外国学生来说,更是一下子跳不过去。”(注:胡裕树、郑国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扩展式教学法恰恰把句群作为教学的重要一步。如图2,假设这一句群中有五个词或词组a、b、c、d、e,通过第一步教学,每一个词或词组都可以扩展成若干个句子(见图3、4、5),即a可以扩展成a1、a2、a3……an;b可以扩展成b1、b2、b3……bn;c可以扩展成c1、c2、c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