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取消了解放后实行几十年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政策,改为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直接同用人单位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政策的实行,是我国高校运行机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项政策的实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震动,也给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带来了迷惘和困惑。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自我优越感受到冲击,形成了择业观上的盲点。 由于过去多年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包分配政策,在世人眼里和大学生中,形成了读书—考试—升学—文凭—铁饭碗的学子最佳模式。一个人只要考上大学,无论努力与否,毕业时职业保险,前途无量,门庭荣耀,世人羡慕,颇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味道。如今分配制度一改革,打破了这种局面,学生在校苦读几年,毕业时还须自己找工作。由过去的坐等分配变为自主择业,这给学生及家庭带来了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现实中大学生择业一次成功的很少,所以不少大学生在这项改革面前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产生怨恨心理。一时间,大学生分配、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大学生分配和就业不仅关系到改革政策的成功与否,还牵涉到青年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而对于以上现象,有关部门就必须予以重视。依笔者之见,这些情况的产生,不完全是政策不对头或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还与时下一些大学生的择业观落后于形势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择业观落后于形势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单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分突出自我。这种人在择业时,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作为首选因素或唯一因素,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即使单位看中了他的一技之长,但如果他以为不完全符合他的条件,也不肯“屈就”。 二是求舒服实惠,避艰苦风险。这种人在择业时首选考虑的是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等“硬件”是否舒适、现代化,待遇是否丰厚,把城市、机关、科研单位定为首先目标。但如果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与收入待遇之间只能择其一的话,讲实惠的心理会促使一部分人选择待遇高的职业。 三是择业期望值过高。由于过去“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存留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所以他们择业时,往往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等,而对国家特别需要且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却不屑一顾,但是面临着国有企业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精简、大批人员下岗分流的现实,择业期望值过高的人往往难遂其愿。 四是以不正当的竞争,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上述大学生的种种心态,导致了择业过程中的障碍。在当今竞争机制不健全,社会存在腐败现象的情况下,一些人就采取非常手段,通过不正当的竞争,以求在大城市或条件好的地方谋得一份职业。笔者就曾痛心地看到:一些人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千方百计托熟人,找关系,多方请客送礼,疏通门路,花几千元甚至数万元在城市找一个工作,最后落得家庭负债,自身心理严重受挫的结果。 正确的择业观应该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能力的扩大和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逐年提高,大学生已经是劳动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应当把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定位在社会需求的现实之上,应当是:“哪里有用武之地,我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正确的择业观应是能摆正国家与个人的位置、分清主次的择业观。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他们在择业时,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报国、奉献”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到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去。这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择业时应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坐标,合理设计成才道路,不应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而是应先“沉”下去,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岗位干起,注重学识和人生阅历的积累,而不搞“一张文凭定终身”。 应该承认,近几年来受社会上“政治淡化”倾向的影响,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是那么有力,一些学校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也有所放松,即使搞点毕业教育活动,针对性亦不强。表现为政策讲解多,联系实际少;具体服务多,思想引导少,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是关系到教育改革成果能否巩固,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现代化人才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究、探讨、寻找最佳对策,在社会、家庭的配合下,做好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工作。 笔者以为,高校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形势政策课和校园各种宣传媒介,从学生一入学起,就经常不断地向他们进行形势宣传教育,大讲特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从宏观和总体上把握国家的形势,了解社会状况,明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以便在择业时能够审时度势,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第二,在“两课”教学中要突出革命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意识乘虚而入,或多或少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消极地影响着青年一代人生观的形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稳立场,坚定信心,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以便他们在择业时,能够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奋斗成才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