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要求我们,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优良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在当前高校两课的改革中,在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市场经济的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求高校加强价值观的教育 当前要突出价值观教育,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实际决定的。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首先带来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不同所有制最终的实现,就是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不同的经济主体会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必然要受到参与其中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也出现多样化的倾向。 其次带来了人们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发展多种市场,个人收入既同自己的劳动挂钩,又同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使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这种利益主体的个性化必然带来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再次带来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既是一般等价物,又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有钱无钱,钱多钱少,有利无利,利大利小,就成了一些人评价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使价值评价的取向蒙上浓厚的功利化的色彩。 价值评价与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向,就意味着这种评价和选择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清醒的有糊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价值评价和取向功利化的趋向,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作,不能让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扩展到政治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使一切社会关系都商品化、市场化、功利化。 当前要突出价值观的教育,也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经常碰到、思考和回答有关事物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目的、政治进步、社会工作和求职就业方面,把个人的利益和要求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进步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受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影响,有的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上大学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拿一张大学文凭,以找一份好的工作,报效父母。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我个人认为,我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今后有钱有权,使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据了解,某地在1993年对20所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中,个人的“家庭”、“事业”、“健康”分别排在第一、二、三位,“为社会做贡献”则排在第八位。在我校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人们之所以追求成就,首先是为了什么”的回答,选择“报效国家”、“造福人类”的合起来为11.2%,而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受到人们爱戴”、“青史留名”、“生活舒适”的,合起来为86%。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的人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价值观,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于是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重有形证书的取得轻无形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使命必将历史地落在他们的肩上。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个人主义的人,一个凡事对自己无利就不干的人,能够以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大义为己任。因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当前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德育,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中都增加或充实了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内容重复。 首先是大学与高中重复。在高二的“思想政治”课中,专门安排了“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一讲,对什么是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的特点、内涵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展开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到了大学,在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人生价值的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或列为专章或列为专节,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不可否认,大学教材在理论上有所深化,全国统编教材也注意了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其次是大学“两课”之间重复。例如,原大一“思想道德修养”刚学了“人生价值”,原大二“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列了专节来讲人的价值,同样对人的价值的涵义和特征、结构和内容、评价和实现等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一通。诚然,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但两门课从内容的表述到结构的安排都大体一致。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恐怕教师水平再高,也难于讲出新道道来吸引学生。相反,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大一到大二,接触这方面的内容马上就产生一种“炒陈饭”的感觉,不予重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