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像20多年来每个春天的情形一样,我们这个社会里又有一些本该在春风里尽情嬉戏的十来岁少年在家人的催促下,为投考大学“少年班”而忙碌。 据国内有关机构最近对我国七、八十年代著名新闻人物的跟踪采访,以前曾一度名闻全国、让亿万少年儿童激动万分的少年大学生“典型”,如今绝大部分早已回归平淡,与常人无异;巧合的是,美国最近也出版了一本类似的书,批露了美国社会的“天才儿童”,成人后一个个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马失败的记录。 如果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许过高、常有拔苗助长的急切,尚可理解为人之私情的话,那么由社会部门、机构把这种急切的期许付诸于有组织的行为的话,就值得深刻反省了。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里开设的“少年班”就属于这后一种情形。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开设了“少年班”的中南工业大学教授蔡自兴日前向国家教育部门呼吁:及早废止大学“少年班”。 蔡自兴指出,大学“少年班”把所谓“神童”单独编班学习,派专人(保姆,甚至让母亲放弃工作到校照顾生活)管理他们,派专门教师教他们。这样做既不利于少年同学的成长,又造成学校和社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大浪费。 蔡自兴说,我国设立大学“少年班”已有20余年。“少年班”大学生成才者不一定没有,但是普遍来看,他们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却远远没有达到好心人的厚望,甚至比非“神童”还不如。 他说,“少年班”对那些入学少年并非好事。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必然有损少年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日后成为平庸之辈,甚至产生早熟、早衰。即使不因智力超负荷造成伤害,他们毕业后对社会和工作的适应情况也往往比普通大学生差,甚至毕业后仍需继续特殊“护理”,或者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而遭到淘汰。 蔡自兴指出,他并不是绝对反对确实拔尖的“神童”提前进大学。他说,本来,大学对大学生入学年龄并没有严格限制。古今中外,少年上大学者并不罕见。他们与那些正常年岁的同学同班上课、同窗生活,不但没有妨碍他们的成长,反而从“哥哥、姐姐”那里得到不少帮助,学到很多可贵的东西。所以根本没有单独为他们开设“少年班”、享受特殊待遇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