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较量,归根结蒂是人才的较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 )高等教育既培养高层次人才,又孕育高水平成果,其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战线也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页。)的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底子薄,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作为“文革”的重灾区,高等教育所受的破坏至今还未彻底消除,其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面临世纪之交,应当抓紧时机,使中国高等教育尽快再上一步台阶。 谈到高教发展,人们比较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当然完全正确。但我认为,扩大规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且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 一、发达国家的动向 美国有3000多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早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他们仍在采取多种方式,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趋势,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尽可能使有限教育资源让更多人分享。 从 Internet 上可以查到一家琼斯教育公司( Jones Education Company)。这家公司于1987年创办了一所“思想扩展大学”(Mind Extension University)(注:http://www.jec.edu/cc/ud.html),其思想“扩展”之处,就是利用网络远程教育, 为成千上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播送大学学分课程。例如硕士项目有科罗拉多大学的MBA,国际大学的“商业通讯”,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育技术前沿”等;学士项目则有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社会科学”,加州大学的“护士学”,特拉华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此外,还提供一些社区学院的准学士学位课程及非学位课程。该大学的图书资料也完全通过网络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著名图书信息资源相连。 英国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创办已20余年。 创建时就以“宽进严出”而闻名,学生不必参加入学考试。现已超越英国、超越欧洲。 在 Internet 上我已查到 235 个网址(注: http: //search.yahoo/bin/search? p=open+university),在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地都有开放大学。 以上两个例子有力地说明,即使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在以多种形式扩大:信息技术、教育产业的发达,又使这种规模扩大的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提供技术支撑。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报道(注:徐晓蔚:《从统计窗口看神州巨变》,《文汇报》1998年9月30日。),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数从1978年的85.6 万人跃升到1997年的317.4万人,增长率为3.2倍(年增长率约为7.4%), 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在人口大国的背景下,仍不容乐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注:徐晓蔚:《从统计窗口看神州巨变》,《文汇报》1998年9月30日。),1993 年中国大学入学率为3.8%,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3%),而与世界平均水平(15.5%)相比有相当大差距,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水平了。另外,20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仍低于我国GNP 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为9.8%),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长期在2.5%左右徘徊,这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有很大潜力。“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告诫,我们应当牢牢铭记。 不少同志,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当前不宜发展。他们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三“难”,即“经费难筹”、“质量难保”和“职业难找”。对此,让我们作一些分析。 二、与“经费难筹”论商榷 “经费难筹”论者认为,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很难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因而当前的国力不可能使高教规模有较大的发展。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首先,看政府行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他在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朱镕基总理也庄严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注:《朱镕基总理等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1998年3月19 日)》,《新华月报》1998年第4期,第76页。)。最近, 教育部长陈至立撰文强调:“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下世纪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教育就必须首先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就必须适度超前发展。”(注:陈至立:《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求是》1998年第14期。)有理由预期,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将有所突破, 到2000年达到《教育法》所规定的4%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