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的基本国策。在高等教育领域,与“现代化”、“国际化”、“个性化”等一样,“开放”也是大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把握大学开放的实质、提高大学的开放水平,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此作些理论思考。 一、大学开放的实质:扩大开放 在高等教育理论文献中,“开放”一词也同样是个高频用词,但不同的人使用“开放”二字的实际蕴含却不尽相同,现仅略举数例如下: ——英国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其主要是“学生无须具有报考一般大学所需的入学资格”,(注:德·朗特里编:《西方教育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页。 )可见其“开放”主要是指“开放入学”(Open Access)。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同外国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人民日报》1993年2月27日第二版。 )显然,这里的“开放”是与国家的开放相一致的,是指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张楚廷在《中国高等教育应有的重要特色——开放性》一文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讲也就基本上封闭于经济生活之外,它的教学、科研都严重脱离经济生活”,(注:张楚廷著:《教学论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由此可以推知, 其“开放”主要是指大学应与经济生活联系起来。 ——王英杰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兼收并蓄各国之长,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对社会开放,为经济发展服务”。(注: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150页。) ——朱永新对日本大学“开放”的含义明确概括为:“高等院校的开放,就是广泛地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为社区提供利用大学设施的方便。”(注:朱永新:《当代日本高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 那么,为什么对同一概念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使用?对大学的“开放”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系统论的有关观点对于回答这些问题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从理论上说,可以把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封闭系统有固定的、不可渗透的界限,而开放系统则在其本身与广泛的环境超系统之间有可渗透的界限”,(注:卡斯特、罗森茨韦克著,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因而, 封闭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流,开放系统则可以从其环境中获得物质输入,也可以向环境进行输出。由此可见,“封闭”与“开放”皆指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可能性势态。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封闭系统,任何系统都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同其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只有当一个系统的开放程度微弱到相对于一定的目的或标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时,作为一种理论抽象,才把它视为封闭系统。一般认为,物理系统可以是开放系统,也可能是封闭系统,生物系统是开放系统,所有的人类社会系统也都是开放系统,因为它们都与其环境之间有着人员、资金、能量、材料、信息等的交换。 大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构成其环境的其它社会组织之间进行着人、财、物等多种“物质”交流,因而,所有的大学都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其环境之间都是“开放”的。于是,从绝对意义上来判断一所大学开放与否就没有意义了。正因为如此,在实际上,人们通常也都是在相对意义上使用“开放”、“封闭”等概念的,当人们说某大学是“开放的”时,实际上是指该大学在某方面比一般大学“更为开放”,当说大学“应该开放”时,实际上也是指应该“更为开放”,使大学能冲破有关限制,从而具备更大的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可能性。这一点从前文所举各例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和美国、日本大学的“开放”一样,其真正含义是都指相对于一般大学而言,这些大学在某些方面(如招生)或与某些环境对象之间(如社区)“更为开放”;说我国大学一度“封闭于经济生活之外”,其含义也并不是说我国大学与环境之间完全没有交流,而是说这种交流很少;说我国大学应该“对外开放”,实际上是指应该扩大与国外大学之间的交流。 二、大学开放的策略之一:多方开放 由上文分析可知,作为大学努力目标之一的“大学开放”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指“提高开放程度”,使大学“更为开放”。大学的环境对象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国内外的其它大学、教育系统内的其它中、初等学校以及教育系统之外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等等,大学与它们都有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大学与环境之间所交流的“物质”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物质”包括师资、学生、资金、设备、材料、技术、知识、思想、信息等等,大学的开放可以指扩大与某个环境对象之间在某方面的开放,也可以指扩大与多种对象之间在多方面的开放程度。而为实现开放这一目标,基本策略之一就是使大学在更多的方面与更多的社会组织建立联系,从而使大学可能在更多的方面与更多的组织之间形成“输入”和“输出”关系。具体地说,开放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使开放的“物质”种类更多、数量更大、 “物质”交换的速度更快。应该打破各种限制、创造各种条件,使大学能更充分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使大学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应使大学能迅速、及时地从环境中获得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并能及时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作为研究和传播前沿文化的场所,尤其应该具备迅速地捕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不能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是判断一所大学开放与否的关键因素。(2 )使开放的对象更广。大学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仅仅来自国家和政府,大学的人才、技术输出也不应该仅仅限于国有部门,大学还应该直接与政府之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建立更多、更广的联系。袁贵仁认为,高等教育的开放包括“高校内部的开放”、“高校之间的开放”、“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注:袁贵仁:《贯彻十五大精神提高高教开放水平》,《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14 日第三版。)这是对大学开放对象的较全面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