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应用和传播的知识经济,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总体格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既是生产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国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仅在于有没有教育,而且还在于有什么样的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是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 高等教育在业务发展方向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应该由社会来引导还是靠学术来引导?社会导向是强调大学应面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为当前社会经济的需要服务,而学术导向则强调大学应以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的学术研究为首要职能。 在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初期,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有觉悟、有文化素养的特殊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工业经济时代,创新主流是技术创新体系,其基本模式是技术、设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其源头是市场消费的引导,还没有形成包括基础创新在内的知识创新体系。因此,高等教育在业务发展方向上应该由社会来引导,大学应面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侧重应用研究,倡导技术创新,为当前社会经济的需要服务,其它的职能实现是依赖于此功能的实现。 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世界的大多数,但是世界上有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以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新的产品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暴露出严重的弱点;微软公司的崛起已在嘲笑以大投资、大批量、高劳动生产率为基本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电脑和网络正在改造全部产业及产品。 近年来, 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知识含量高的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决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 这标志着知识生产率正在逐步驾驭和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更多价值的创造者,成为经济发展舞台的核心。因此,面向社会经济服务的内涵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未来经济要改变和超越现在这种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把知识做为驱动的主要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才拥有持续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经验知识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能在实践中创造知识,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则需要专门的人才在特别的条件下通过特别的努力创造。高等教育要有强烈的时代观念,更要有长远的超前意识。要将基础研究的作用提到应有的位置,因为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应强调大学以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新的学术研究为首要职能,立足于知识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调整,为社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推崇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价值观念的核心,人作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体,既决定着知识生产的广度与深度,又决定着人自身的素质,从而使人的培养成为制约和影响知识产生与创新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当具备: 1.能面向未来,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较快地适应行业转换和改变主攻专业方向的能力。 2.能面向世界,具有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 3.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对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4.具有坚实而广阔的基础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具有能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三、创造性教育 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于工业经济社会。在工业经济社会,劳动者拥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是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对劳动者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是较弱的。因此,在工业经济社会,劳动者要生存和发展,取得相应收入必须依附于生产工具,适应生产工具,对生产工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这份工作。与此同时,现有的生产工具是个别劳动者难以进行改造创新的,它不仅受劳动者个人技能的约束,也受到创新成本费用的约束。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这种创新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也是对原有技术和管理的变革,若没有十分把握,一般不会轻易支持这种创新。但在知识经济社会,劳动者是资本和劳动者统一体,对物化的资本依赖度低,对产品或商品的创新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创造能力,使原本有限的各项肌体能力得到延伸和发展,受身外的其它因素的约束力减弱。知识经济社会是以拥有专业知识且具备创造力的劳动者为核心的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也应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在教育中发展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个体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挖掘个人创造潜力。 创造不能凭空产生,创造需要才华。大学教育应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素质上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大学教育应与形成知识的结构连在一起,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创造欲的培养,要借鉴国外教材中附加“任选内容”、“题外话”、“提示”的作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个性。象“博”与“专”这样的一对矛盾,没有一个普适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主动学习去解决。如果一位教师只能向学生讲清所教课程的知识内容,而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不算成功。相反,如果教师虽常使学生听不懂,但他有腕力,能把学生吸引到这门课上来,学生对他的讲课仍很感兴趣,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不仅弄懂了课程内容,还激发起对这门学科的进一步追求,这样的教师就是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