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语言、技术,不改革政治,不研究学术,难以图强。维新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文、西艺,更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科学,也就是从西文、西艺发展到西政、西学,从办专科学堂到办多科大学。维新派与顽固派就传统与现代,在创办高等学校问题上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形成了许多热点问题,出现了几件影响久远的大事:一是制定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学制由传统向现代变革的可贵探索;二是废止科举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合乎现代社会的要求;三是开始出现新式学校,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作了最基本的物质准备;四是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现代化的拥护者和鼓吹者。总的说来,这一阶段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进入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需要高等教育作出相适应的调整。为此,中央政府直接指导高等教育思想观念转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更新等多方面声势浩大的改革,也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情况、新问题。对诸多热点问题作出切合国情和教育实际的回答,认识和把握热点问题的实质及价值,是我们高教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一、高校合并:有度没有度 自1992年以来,全国共有159所普通高校通过合并调整为74所, 净减少85所。同时还有22所成人高校并入普通高校。1997年,有29所普通高校通过合并调整为15所,6所成人高校参与了合并。 这些高校的合并 nn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所期待的 1=1的组织预期和 1〉n的功能 ∑ ∑ 预期。出现了南昌大学等合并成功的典型。但目前在高校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无限度的合并”,把许多学校合在一起,追求大而全,有些甚至想成为大学托拉斯。 我们都清楚,大学合并的动因是通过优化组合、资源共享,提高投资和规模效益。合并的原则是:(1)使规模太小、效益低下的学校,通过合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2)使同类型重复设置的院校, 通过合并集中高教资源,提高办学效益;(3)使学科单一的院校, 通过合并形成综合优势,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但在实际的高校合并中,盲目求大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了一个中心城市的许多高校合并为一所的趋向。我们不能不问:高校合并有没有度?有学者指出:高校合并作为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高教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尚不清楚,对其必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缺乏缜密论证;在具体操作中,指导思想模糊、目标空乏、手段单一,合并个案的特殊背景与约束条件得不到足够重视,整个高校的合并工作是行政推动模式。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是国有资源,政府行政推动高校合并是份内之事,但应该采取宏观调整、政策导向的方式来策动,由高校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依照国家政策自主自愿合并,而不应由政府部门直接撮合。国家教育部应出台《关于高校合并的条例》,以规范高等学校的合并行为,避免领导人拍脑袋乱点鸳鸯谱。 国家需要有计划地重点建设若干所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但应酌情慎重,有原则、有限度地进行。我们反对只是规模扩大,而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无限度合并,浪费高教资源。 二、体制改革:由谁来统筹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经明确:“九五”期间,以共建、合作、合并等联合办学为主要形式,淡化和改革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由“条块分割”转变为“条块有机结合”;减少学校数量,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学校投资渠道和服务面向,逐步建立起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较全、规模效益好、教育质量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多样性、单科性并举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思路的依据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明显的部门办学、行业办学为主要特色。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发展要按区域为主来规划和组织。因此,高教管理体制应改变管理模式,增强为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这就是实行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原因。 我们认为,地方统筹是符合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按区域为主来组织的要求的,但市场经济不是不要集中的诸侯割据式的经济,仍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控制,尤其是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应视实际情况决定其以谁统筹为主的问题。对于面向全国的院校当然还是由国家统筹为主;对于面向大区的院校还是以大区联合统筹为好;对于面向本省本地的院校省级自然要统筹。这三级为主统筹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封闭、孤立的。另外,已经形成按全国和大区均衡布局的六大高等教育基地——北京、上海、辽宁、西安、成都、武汉的管理体制改革要由国家统筹为主,省级统筹是统筹不起来的,尤其是中西部的西安、成都、武汉,因所在省的财力有限,根本无力统筹。所以,到底由谁统筹的问题,应慎重考虑,区别情况对待为好。 三、高职教育:发展向何处 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是我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有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近几年来,全国高教会和职教会的召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形成共识,但低人一等的观念仍有待消除。1998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高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和解决高考落榜生的出路。这显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