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高校招生人数大量增加。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达317万人,比1992 年增加了45%。从1998年开始,我国每年将有100 多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的行列,但从就业信息看,社会需求并没有大的增加。例如北京市1993年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1996年则为1/1.11, 其它省市也有同样趋势。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在哪里? 我国大学生是否太多了?请看以下3组比较数据:(1)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美国600人(1990年),韩国300人(1992年),中国48人(1997年);(2)同龄人(18—21岁)大学入学率:美国约55%, 韩国15.8%,中国8.3%;(3)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美国5.2%(1989年),日本3.7%(1990年),中国2.42%(1996年)。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并非很多了,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那么,缘何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呢? (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这种脱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为部分高校陷入“功利”圈中,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例如专科层次的国际贸易、财会和管理等专业,在两三年前就已是供大于求,但学校似乎并未减少招生。其二为高校缺乏市场经济观念,表现为“宁让毕业生就业难,也不能让教师下岗”。其三为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 2.培养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后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只有70%左右,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不能适应工作。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与高校的用人体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浮于事,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没有名师,哪来高徒?高校在管理上,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条框框,不是鼓励卓越,尊重特色,而是要求划一,论资排辈,致使高校教师没有活力,缺乏创造性。 3.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落后,把就业指导工作当作行政工作来做,对就业趋势预测一问三不知。 (二)高校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1.许多毕业生择业时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鲜少光顾亟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有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据一项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时具有片面的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 2.不少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表现为“非国有单位不去”。事实上,我国国有和集体单位接纳新就业人员的能力已逐年下降,而非国有企业中的就业岗位则逐年增长。在1978年,100 %的城镇就业人员到国有和集体单位,到1995年,此比例下降为59.72%,其余40.28%的就业人员到非国有、非集体单位从业。 3.就业期望脱离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兴趣,盲目择业。其结果不外两种情况:一是能力不符合要求而屡遭失败,二是虽然被聘却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 (三)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能力下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外在原因 1.在往年,国有单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当前,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因之而下降。同时,全国每年有1500多万新增劳力进入就业市场,全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再者,90年代后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技术进步推动,这与90年代前主要依靠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做法不同,因此在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用人机制束缚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和接受。具体表现在:“不想要的人辞不掉,想要的人进不来”。现在许多国有单位人满为患,虽亟需人才,但缺少编制,想开除庸才,却没有权利。 3.用人单位片面要求高学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据调查,在今后几年内,企业希望进专科毕业生的比例只有12%,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更低,只有1.7%;另一方面, 企业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求则分别达到80%和48%,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两者的需求则分别达到48.3%和53.3%。 (四)计划经济下的教育、人事及分配体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1.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高度集中、高度计划,大学专业分得过细。这种过细的专业设置逐步脱离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因供过于求而就业困难,而且培养出的学生多是单向型人才。 2.计划经济的“准干部制度”使政府承担了本应由大学毕业生承担的就业压力。所谓“准干部制度”是指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享有一定的医疗补助,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安排就业的人事制度。它的实施使大学生缺乏就业的风险意识,学习热情不高,而当需要真才实学的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时,能力不高的大学生就会发生择业困难。 3.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迟缓且不配套,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目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仍实行包下来的政策,不管有没有接收单位,都用派遣的方式把毕业生推出去,因此抑制了学校和毕业生主动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到位,使号称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实际上也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从而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