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仍是一道“坎” “我千里迢迢从哈尔滨赶来参加招聘会,现在看算是白来了。不说专业、学历,单是户口就把我们拒之门外了,我真是不甘心!”从哈尔滨赶来参加招聘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凯对笔者感叹说。这次,他准备的30余份简历只投出了5份。 在北京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专场,北京生源的条件被各单位醒目地挂起,为数不多的几个“不限户口”的单位被外地学生们重重包围。“90%的单位要求北京生源,而90%的参加招聘者却是非北京生源”,许多应聘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年,国家机构改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冲击已显露出来,一些原本可通过进入国家机关而落户北京的优秀毕业生,今年也不得不汇入应聘者的队伍,这无疑使本不轻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当然,外地学生进京难也有他们自身的问题。在军事博物馆的招聘会上,北京某单位提供的待遇并不优厚,但只因它能解决户口,展台围满了求职者。该单位工作人员说:“许多外地大学生求职并非是想找个对口工作,而只是想找个‘跳板’。我们单位每年都接收外地学生,年底就会走掉一半。北京生源的学生则流动率低,所以我们尽量优先考虑北京生源的学生。” 学历:水涨船高 “请问你们报社需要新闻学的二学士吗?”“对不起,我们只要一名经济学博士。” 这是在某行业报展台前的一次对话。在招聘会上,类似的对话并不少见。 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招聘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亦水涨船高,研究生以上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 在高学历的条件下,研究生、博士生在招聘会上大受欢迎,各招聘单位频频与他们洽谈。一位企业老总说:“只要是研究生、博士生,我们都欢迎。” 对于“高能低就”这种人才高消费的误区,早有媒介、专家告诫,但这种势头在今年有增无减,仍有相当单位坚持一条:非研究生以上学历免谈! “研究生能转一转,本科生可以看一看,专科生靠边站”,这句顺口溜对招聘会高学历倾向的表述淋漓尽致。 人才消费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味向“高”看齐,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还远未到过剩的程度。 专业:冷热鲜明 “今年英语怎么不吃香了呢?”一个怀抱一沓简历的女生喃喃自语,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在毕业时却遭到了冷遇。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热门专业大多是“各领风骚一两年”,这一点在招聘会上表现得极为明显。 建筑及相关专业走俏,计算机网络及相关专业抢手,这是今年招聘会的一大特点。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学历的建筑专业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国际展览中心的招聘会上,北京建工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占据了十几个展位,并打出大大的横幅吸引求职学生的注意。 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则更为抢手,各单位在招聘此类人才时不惜重金,户口进京、待遇优厚等条件很是让人眼热。 与这些热门专业的走俏相比,一些专业的需求则冷得让人心酸。前几年比较吃香的国际贸易等专业已是明日黄花,需者廖廖,文史政等文科专业更是难觅知音。 招聘会上专业冷热两极分化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冷门专业再怎么冷,也总得有人去学习研究,如果他们连工作都不能找到,那么,提倡人才培养多样化岂不成了一句空谈? 面对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和整个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现状,大学生们都深深意识到了自己的严峻形势,也应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味抱怨不能使称心工作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