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培养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有较高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要使大学生具有较为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各方面的条件,而利用和培养大学生的质疑心理和创新心理,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本文旨在说明这两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1.质疑心理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是以为解决特定疑问的形式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在人们求知活动中的重大作用,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普遍肯定。例如,我国清代文学家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正好学者也。”英国哲学家弗·培根曾说:“多问的人将多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什么”这种质疑心理何以会对人们形成广博知识有如此重大作用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质疑心理是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内在的直接动力。诚然从最终根源上说,认识源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实践对认识的需要总是通过人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解决的,而从人认识活动的机制上看,实践对认识的需要只有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并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问题,即具体的“为什么”时,这种追寻问题答案的心态才直接推动人们展开有确定目标的求知活动,从而才能获得有关知识。如果实践对认识的需要没能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反映,没有形成具体的“为什么”,人们就没有求知的心态和确定的认识目标,也就没有认识活动,知识就无从获取。可见“为什么”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认识活动,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直接动力。 其次,人们质疑心理强度不同,是在相同条件下造成人们知识上重大差别的根本原因。人们这种心理强度越大就越表现为对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种心态无疑强有力地推动人们广泛获取知识并使之不断纵深发展。反之,人们这种心理强度越小,就越表现为事事无疑问,对各种知识都漠然处之,对各门知识的学习都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心态无疑限制着人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在大体相同的实践和学习条件下,所获知识本应大体相同,但事实上却往往出现较大的差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再次,质疑心理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内在接应点和融通点。这就是说当人们头脑中出现了“为什么”时,也就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某一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心态又把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所需的各种主观能动的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知识的良好接应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能将知识主动而顺利地吸收到头脑中来。同时“为什么”所引起的对某一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又往往驱使人们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就对有关事物进行过观察和思考,事先就在头脑中积累了理解某一知识的必要的感性材料,因而一旦学习了这一知识就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理论和经验的融汇贯通。反之,对知识的学习只靠死记硬背,这不仅背时困难忘得快,而且背来的知识也不是真知识。我国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就说过:“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 2.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这种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大学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专家学者居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些能为大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大学还为他们提供了在知识上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们能否获取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就取决于他们自身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而“为什么”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又是制约他们学习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否具备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会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由于“为什么”是人们求知的内在动力,是人们主动追寻问题答案的心态。因此,学生们在没有“为什么”这种心态下的学习,是没有内在动力和没有内在需要的学习。这种学习就必然是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老师考什么他们就背什么,他们学习的知识就不能超出课堂教学范围。即使由某些原因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因“为什么”这种心理强度小,在求知上易于满足,而因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热情不能持久,这样学习的知识既没有系统性也不可能宽厚。 反之,只有在“为什么”这种心理活动推动下的学习,才是主动追求知识的学习,才是有确定目标的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扩大知识范围,才能使知识有序地在横向上不断扩展,在纵向上不断加深。同时学生的质疑心理强度越大,他们学习知识的紧迫感就越强,追寻的问题就越多。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才能充分利用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学习知识上来。 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质疑心理的培养 “为什么”这种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作用如此重要,教师就应重视对学生这种心理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为什么”的疑问,并指导他们围绕问题查寻有关资料和组织必要的专题讨论。在学生较为充分自学或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教材要求作必要的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积极思考,在良好的接应状态下接受知识,而且也能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这一心理素质形成的外在环境。同时课外,教师对学生这一心理素质的形成还要进行专门指导。教师要使学生在明确培养这一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进一步根据认识发展的规律,按照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还要布置这一方面的作业练习,并对这方面的练习进行考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能自觉提出“为什么”的质疑,也就学会了自学。现代教学观认为,教会学生自学比教会他们一些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