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组织学原理小议 高校教师队伍是建立在众多“人类灵魂工程们”为培育英才而结集成的业缘群体基础之上的社会团体,是高等学校这个大组织体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其研究不应就事论事,应放置在社会大系统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加以比较考量。本文试图以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学说来诠释和分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合理而有效地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较为复杂的社会群体。”(注:昊方桐主编:《社会学教程·社会群体》,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版。 )社会组织学则是研究社会组织的构建、分类、设计、运行管理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学认为理想的社会组织可较大程度提高人类群体生活的效率和加强社会的整合程度。科学的社会组织管理可有效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社会成员在广大的领域内有机地协作分工,达到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体价值同步实现。合适的成员、特定而理想的目标、明确而规范的制度、有机合理的结构、完善的物质设备等要素是一个健全的社会组织所必须具备的。追求成员的互动,促进成员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注重目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是社会组织管理的几个显著的特色。 二、社会组织学原理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一)依法依情依理实现高校教师群体素质的优化 组织的整体素质的优化是建立在组织中的成员个体综合素质的优化基础之上的。明确而规范的制度是实现优化的保证。高校教师个体的思想品质、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工作技能、健康状况乃至个性等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教师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制定高校教师个体和群体优化方案。做到管理规范、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1.依法管理,按章办事 国家颂布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和国家教师主管部门正在研究拟出台的《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纲要》、《高等学校教师聘任暂行办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教师职务条例》等法律规章对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整体素质结构和个体素质结构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应依照上述法律规章及思路,在教师的录用、聘任、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上制定出配套而又具体的制度措施。首先从制度上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 2.依情决策 作为大组织系统的国家教师主管部门要分析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高校教师建设现状,尽快明确分时期、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的高校教师素质要求、教师总数、教职工、师生比等方面的原则和量标体系并制定促进各类院校达标的评估办法;各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明确自身的办学规模、人才的培养层次、服务方向,了解本校的优势、风格、特色、人力物力资源配置状况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比较国内外同类院校教师队伍情况,根据国家教师主管部门所明确的量标体系,制定切合校情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近期、中期、长期规划及分步实施方略。把教师个体、群体素质的优化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的院(系)、教研室应有局部目标乃至单个的重点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结构和优化落到实处。师资建设既有分工更有协作,其合理的科层管理的纵横结构应呈雨伞状(既有了张力,又有合力),而不是钉耙状(各自为政)。 3.合理布局 《周易》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学科的分门别类主要是为了学习研究的方便。当今学科的发展又有由分到融合的趋势。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等态势已被世人所注目。高校在进行教师资源配置、设岗定编时,首先要处理好基础学科、重点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高校甚至还应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其次在学科与教师资源相结合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功能,形成教师年龄、知识技能、层次梯级的最佳组合。组织的构成不只是成员的简单奏合而是建立在个体素质优化基础之上的人才有机、有序结集和众长博采、优势互补。 4.标本兼治 高校教师队伍群体素质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会注入一定的新的内容。当前高校教师管理部门除坚持不懈地对教师的个体素质作严格要求外,应重点在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的敬业爱岗、中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以及教师的管理模式研究等方面作文章。 5.环境支持 全社会要把“尊师重教”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教师地位与教师付出的心血相称,使教师成为人们所羡慕的职业。高等学校要树立教师为本和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力度。院(系)教研究要为教师之间的友好协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重视非正式组织的补充协调功能 非正式组织一般以自发形式组成。成员的聚合靠的是感情作组带和共同的兴起、志向利益为基础。自发性、情感性、目标的易变性、信息沟通的灵活性、组织领袖的权威性和社会功能所具有的积极与消极二重性等是非正式组织的明显特征。任何社会正式组织里都可能并存有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高校教师队伍也不例外。高校尤其是高校教师管理的各级部门要模清教师队伍的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规模范围。支持和发挥它能起到而正式组织却不能有效起到的功能,如满足组织成员多方面的需要、缓冲矛盾和压力、相互激发和互动、不拘形式和社会实验、无拘无束的沟通等。正视其消极的一面,如不负责任地传播小道消息,过于“我群感”的小集团,无原则的本位主义、自由主义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道德的感召力,舆论的影响力,法律制度的约束力,正式组织的凝集力来引导他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教师队伍中的非正式组织开展的有益活动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