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始于本世纪初,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创建和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揭开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时代篇章。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虽然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得到这种机会的人非常有限。据资料统计,解放前高等教育的人口每万人为15.5人,其中女性为2.27人(注:郑晓瑛主编:《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仅占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17.8 %。1949年,“在校学习的女大学生也不过是2.76万人”(注:齐文颍:《妇女与高等教育发展简介》,张惠芳主编:《21世纪女性教育面临的挑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175页。)。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进入规模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宪法的保护使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的统计数字显示了建国后五年中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情况。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年代高等教育中等技校中等师范中学 小学 1949前 17.8 …… …… 195021.2 …… 26.5 … 1951…31.9 26 …28.0 195525.9 24.7 27.126.9 33.4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统计表明,女性的高等教育由1949年的17.8%上升到了1955年的25.9%,增长了8.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当时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是很快的。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二,国家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第三,女性直接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她们自己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一书中,孙小礼、郭崇德和唐孝炎等教授的自述不仅揭示了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而且也证明女性完全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但是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50年代末与60年代,女性在小学和中等教育所占比例普遍上升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比例却出现下降趋势。这一情况持续了十多年,直到1975年才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表2 1955年—1975年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年代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中学 小学 1955 25.924.7 27.126.9 33.4 1960 24.531.3 31.331.2 39.1 1965 26.937.9 46.632.2 39.3 1973 30.838.3 38.333.9 40.7 1975 32.634.4 … 39.3 45.2 (资料来源同上) 这第二个高峰是在“文革”期间出现的,与当时的升学政策有关,那时贯彻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的方针,实行免试推荐上大学,一般强调男女生的适当比例,以表明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下表具体列出了这期间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变化。 表3 1975年—1996年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年代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中等师范 中学小学 197532.6 34.4… 39.345.0 198023.4 37.226.039.644.6 198530.0 38.6… 40.244.8 199033.7 42.452.441.946.2 199538.5 48.362.845.247.5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中国统计年鉴》1992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6 该表显示1980年高等教育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回落,由1975年的32.6%降到了23.4%。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这一阶段我国刚刚恢复高考,同样经过“文革”耽误了一代人,很多女性由于婚姻孩子方面的牵累无法参加高考,或者即使参加了高考也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另外,1983年左右,社会上广泛存在脑体倒挂现象,知识分子清贫的生活与经商致富形成鲜明的对比,“教书的不如卖大碗茶的”,一时间读书无用论思潮给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也造成了很大的反弹。这种反弹到了1985年得到扼制,高等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回升到30%。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稳步发展, 女性高等教育从1985 年到1996年也持续发展,到了1996年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升至38.5%。 通过对表1到表3的分析我们看到高等教育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建国后的47年中出现过三次高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国家的政策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女性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统计,1996年女大学生在校人数是110.05 万人, 而建国时的1949年仅为2.7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