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全面启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实践中探索出共建、合并、划转、联合办学、企业参与办学等“五路推进”的改革途径,积累了六条宝贵经验:一是创建“共建”新模式,促进条块有机结合;二是实施高校调整合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特别是“加大投入,注重实质性合并”);三是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以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为动力,促进高校及地区专业结构的优化;五是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六是形成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号召。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高等学校应当成为科教兴国强大生力军”,“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以江总书记十五大报告和北大“五四”讲话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进入一个“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的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和目标越来越明确;二是改革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影响力、示范力越来越大;三是国家机构改革、部委调整,首批93所部属大学隶属关系变更,改革的驱动力越来越大;四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进行“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如何加强“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笔者通过对一些改革先进省份的比较研究,形成以下六点思考: 第一,必须立足“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加速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来认识“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整体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2月4日一份批示中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将上升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最主要基地和源泉,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创新性产业的地位将更为鲜明和突出。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要求高等学校成为新知识、新科技、新产业的诞生地、发源地,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更好地发挥结构效益,特别是发挥“学科交叉效应”,以利于在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渗透、融合、创新等方面做出独特贡献。这一伟大的时代使命,决定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不能固守“散小低差”的现状,必须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比较研究表明:自1994年以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先进省份的高教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为新一轮“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布局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明显,各地区新一轮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已经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差距已经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加速观念转变,确立奋起直追的信念,努力学习和借鉴先进省份已有的经验和新的战略,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充分扬长避短,真正作到“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才能在新一轮改革中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 第二,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来规划高教布局结构调整。 系统优化理论表明,子系统的优化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体现在与大系统的关系上,必须体现在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上。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优化不可能孤立进行,而必须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统筹考虑,必须与经济、政治、科技等子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优化。改革先进省份的经验表明:新一轮高教布局结构调整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出高教系统自身,立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来规划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于此,为了促进新一轮高教布局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就全国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调整形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相对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以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布局结构的优化。就各省而言,必须紧紧围绕科教兴省战略,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为更好地发挥本地“龙头”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相对落后地区腾飞,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制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这就使高教子系统的优化与社会大系统的优化一致起来,有利于相互促进,共同优化。 第三,必须立足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优化结构,在结构优化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即“坚持以发展促调整,以调整促提高”的方针。 结构调整,重在“盘活存量”;而进一步发展,旨在“扩大增量”。“扩大增量”有利于为“盘活存量”提供“加速器”,而“盘活存量”又有利于为“扩大增量”提供“放大器”。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绝对值不少,相对值偏低,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偏少,高教事业发展任务还很重。另一方面,办学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质量也有欠缺。所以,既要进一步发展,又不能按现有状况低水平、低效益地“简单扩大再生产”,而必须通过结构优化、资源重组,在高水平、高效益、合理化的前提下,扩大再生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确立“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思想和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5%(即迈向大众化)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它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和新中国50年来所建立的高等教育基础,又体现了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精神。若干沿海发达省份及高教实力雄厚的省份也分别确立了2010年高教毛入学率达20%左右的奋斗目标,其余各省也将根据本省经济和高教基础确立符合本省实际的高教发展目标。新一轮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必须紧紧瞄准这些目标,坚持“以发展促调整,以调整促提高”的方针,把“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统一起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