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之交,人才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作为培养人才基础之基础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这种竞争需要愈来愈成为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为探索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科学、品质优良的21世纪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教育部师范司于1998年8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首次召集国、内外专家学者, 举办了“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100 多位国内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来自美、法、日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对师范教育颇有研究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世纪之交我国师范教育的出路及对策。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教师素质和培训模式;(2)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3 )高师教育体制改革。此次会议国家师范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力图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以专家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把充满生机、活力的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创造中国教育美好的未来。 此次国际研讨会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总结过去,确立师范教育改革新思路 会议上,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首先作了题为“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的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艰难历程,总结百年来师范教育积累的丰富经验,透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她指出中国自101年前盛宣怀建立南洋公学师范馆以来, 建立了以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各级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教师,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改善,素质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且20年来,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师范院校管理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总结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史,马立司长指出,从我国现代教育迅速普及、发展,为我国全民族素质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的角度看,师范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一整套的经验值得总结。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必须把师范教育作为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2)办好师范教育是政府的职责;(3)师范教育必须独立设置;(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5)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 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马立对中国师范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她指出,世纪之交,中国师范教育面临各种挑战,既有来自科技革命,社会急剧变化、发展,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也有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挑战,还有“普九”艰巨的任务、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教师从数量到质量要求提高对当前师范教育带来的挑战。然而,我国由于历史上欠帐太多,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师范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1 )穷国办大教育,师范教育资金投入不足;(2)教育发展不平衡;(3)目前师范教育体制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4 )师范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滞后,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合于“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 鉴于我国师范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存在的问题,马立提出了中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加大师范教育的改革力度,把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坚定不移地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第二,有关改革的思路。政府主要从师范教育的外部、内部着手加速师范教育的改革。从外部,政府保证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法规建设。从内部,师范教育①要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有大的师范教育观念,建立终身教育观;②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理顺体制,调整部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高师稳步发展,增加高师数量,扩大规模,师范专科学校要扩大功能,把原来培养初中教师拓展为培养初中、小学教师;调整中师布局,逐步削减中师数量;对职后教育部分,办好省级教育学院,调整地市级的教师进修院校;③全面启动高师院校教学改革。要以高师院校为龙头,深入反思高师当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充实高师教学内容,提高高师的专业化水平;④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努力开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师范司已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即将启动“园丁工程”和“项目支持工程”。“园丁工程”内容包括:a.骨干教师培训工程;b.加强青年教师的成长工程;c.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援助工程;d.针对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即培训者的培训工程;e.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f.教师资格培训(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工程;g.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工程。项目支持工程内容包括:a.法规建设工程;b.继续教育科研计划;c.课程教材研究计划(要实现教材建设渠道多样化——引进一批教材,删选、评审现有教材;建设一批新教材);d.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络学校建设工程。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教育及师范教育的改革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逐渐走向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重要经济转型时期,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并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冲击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对此,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将我国教育及师范教育改革置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代表们认为知识经济的根本在于知识的创新、加工与传播、应用。而知识的传播、应用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来源在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是这个国家能否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或者说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关键。不少专家指出,我们必须把眼光着眼于未来,“能否看到明天决定事业能否成功”。我们不仅要培养现在合格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能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的师资。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专门作了题为“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的报告,给代表们许多启示。他在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经济转型期不多,能否抓住机会,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而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关键在教育。不少人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教育经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第二任期中明确提出要把注意力放在发展教育上。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那么,知识经济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认为: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靠的是通力合作。因而,只有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强的适应能力,与人相容、与人合作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才能担负起知识创新这样的艰巨使命。那么,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他认为最起码要给学生施以通才教育,给他们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进而他提出:“我们的毕业生不应有改行之说”,要打破如今狭窄的专业概念;并且,要给学生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相应的知识能力基础。他认为如今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这种需要,如分数至上;考试成为选用人的唯一手段,也成为今天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等对学生的创造力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他认为师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教师,更要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研究今天与明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予以回答。同时,他认为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制是一种封闭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综合性大学需要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需要综合性大学。杨福家院士的报告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教师的使命给予极大的肯定和关注,引起了与会代表热烈的反响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