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经历的充满巨大变改的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充满无限生机和挑战的21世纪正在来临。 在世纪之交的前夜,甚至早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有识之士就开始探讨未来世纪世界发展的前景及本国应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普遍地把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在未来世纪国力兴衰和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各国政府和公众如此重视21世纪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那么面向21世纪,或者说在可预见的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的走向如何?有哪些基本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大体上描述一下这些发展趋势。 我认为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七大基本趋势。 一、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据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的调查研究,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认为,从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19世纪和19世纪以前,教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密切,教会对教育的影响强大。在欧洲和北美各国,很多高校都由教会主办,培养教士或牧师曾是当时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主要特征则是民族国家的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政府对教育的影响强大。高等教育日益国家化,国家成了20世纪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企业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强有力,市场需求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高等教育与政府的关系和在未来与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在古希腊时代,高等学校只是极个别贵族知识分子及其弟子进行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则主要是向极少数富家子弟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和绝对道德真理的圣殿。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古典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逐渐成了推动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战以来,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高深知识生产、传播、存储和应用的组织,成为社会的一种核心机构。有人把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提出了高等教育轴心论。高等教育轴心论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知识产业论,另一个是后工业社会化。知识产业论是美国教授弗里兹·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布》一书中最先提出的。马克卢普指出,在美国存在着一个知识产业群,包括主要从事生产知识,接收、处理和传播知识及其工具的组织。知识的生产包括新知识的创造和向更多的人们传播已有的知识。马克卢普列举的知识产业集团有:教育、研究与开发、艺术创造与交流、传播媒介、信息服务及信息设备生产。其中教育是知识产业中最大的集团。在美国的所有产业中,知识产业是发展和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产业。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7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最早提出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纳斯比特认为,“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专题报告,明确界定了“知识经济”的含义,并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也采用了“知识经济”的说法,今年5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纪念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中也明确提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上述知识产业论、信息社会论、知识经济论,以及后工业社会论等等,都包含着下述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几个重要思想: 第一、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核心因素在于知识的掌握、创造、传播和应用。 第二、知识阶层越来越成为起引导作用的社会集团。这里的知识阶层主要不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政治家和企业家集团,而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的知识分子集团。 第三、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使尽可能多的人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民主化。 第四、高等教育系统成为社会的轴心组织,大学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这在美国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美国高校现有在读学生1400余万人,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行业集团;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48%以上进过高校学习;美国基础研究的50%以上由高校承担;美国高校各学科流派纷呈,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和工程技术科学各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它确实已经成为引导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核心机构。 1991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斯特斯在一次讨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曾系统地分析论证了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地把大学称作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或火车头(Engine of development)。 二、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性和普及性的方向发展 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就曾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各发展阶段除了在质的方面存在差异以外,他认为在量的方面,一国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大约在15%以内为英才教育阶段,能够容纳适龄人口大约15%到50%的为大众教育阶段,能够容纳适龄人口50%以上的为普及教育阶段。 马丁·特罗的理论虽然属于经验性的归纳和判断,很难说是严格的科学的界定,但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种三阶段学说,却得到了广泛地赞同,并且得到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证明。可以说从世界范围来讲,各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从英才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继而走向普及教育,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确定不疑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