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给“文化大革命”后的神州大地带来了春风甘雨,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然而,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风风雨雨后的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落后,科技凋零,人才匮乏,又如何真正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呢?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早在1977年9月19日与教育部领导谈话时就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他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以及人才的培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事业中的作用,并在第三次复出后,就着手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首先推翻了紧紧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两个估计”,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建立了学位制度,拨正了人才培养的轨道,同时于1978年6月23日发表了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从此,翻开了新时期出国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崭新一页。通过扩大派遣留学生这种办法,“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使中国在高科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正是站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审视和处理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外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识和气魄作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决策。这个决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战略性和紧迫性,对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及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顾2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进程,人人欣慰地看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出国留学工作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出国留学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广大回国留学人员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中建功立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工作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出国留学规模空前,留学回国人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日益明显 早在1979年,当扩大派遣后选派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即将启程负笈国外时,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他们,谆谆教导他们莫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学出成果,报效祖国。此后,他又多次亲切接见留学人员代表。80年代中期,他热情地为留学人员的民间组织“欧美同学会”和面向在外留学人员的刊物《神州学人》题写会名和刊名。为了增强在外留学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搞好出国留学工作,从1981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几乎每年派出慰问团赴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对留学人员进行慰问、考察;有些部委和省市、企业公司也不断派出招聘团招聘在外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邓小平在关心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留学人员的回国工作。早在1988年,他就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否则,这些人不回来,实在可惜啊。”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专门讲了一段留学工作;“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他还发出了“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的召唤。这些恳切的话语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广大留学人员的热切期望,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信念。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14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15大政治报告中,江总书记强调:“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从1978年至1997年,我国共有30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约有4.7万人,单位公派约9.2万人,自费留学生约15.4万人。留学攻读的专业几乎覆盖了理工、农林医、人文、管理等所有学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学成后回国服务或以适当方式为国服务。各类留学回国人员约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回国人员约3.9万人,单位公派留学回国人员约5.2万人;自费留学回国人员6千余人。已学成回国的9万多名留学人员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把自己在国外学习和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自己创办的实业、组建的公司中去,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中有的回国后献身于教育事业,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悉心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的创建了新学科、新专业,填补了国内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空白,使我国的一些学科领域和人才培养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他们中有的在科研上做出了国内或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学科带头人。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北京大学自1978年以来共派遣国家和单位派的留学人员计2175人,回国人数1660人,占派出人数的76.32%;1978-1997年,理科有1138人次获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发明奖、专利及较大经济效益成果奖,其中留学人员854人次,占75%以上;文科387人次获国家和部级奖励,其中留学人员232人次,占60%以上。理科承担国家和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仅1991-1997年达93项,90%以上项目由留学回国人员承担;1978年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承担了文科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留学回国人员担任学校领导的有6人,院、系领导76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9人;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422人,占博士导师总数533人的79%。清华大学自1978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派出的留学人员达1885人,前往3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314人回国,回国率达78%。他们把国外学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带回国内,经过自身开创性的工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仅在“八五”期间,共获各类科技奖励1057项,其中国家三大科技奖77项,许多获奖项目是由留学回国人员主持完成的,他们在承担的重大课题中,取得了一流的科研成果,很多人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1978年以来,该校派出的留学人员已有7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8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现任的11名校领导中有7人为留学回国人员;在132位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