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领会其时代特征和科学预见性,学习邓小平同志观察、分析和处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方法,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的发展 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有系统的精辟的论述,使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华民族特色的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这个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作为第一代领导成员认真贯彻和参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文革”中复出拨乱反正抓“教育整顿”、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把教育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理论价值,我们应该透过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不断加深理解并领会其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深刻理解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重视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早在1957年,他在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就指出:“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参加劳动,特别要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大多数人民都要担负的光荣义务。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是我们的新社会前进的障碍物。”他一再强调学生要适当参加劳动,在1958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他又指出:“一般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普通中学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搞一些小农场、小作坊,学生轮流参加生产或者到农村参加义务劳动。”“主要是使娃娃们养成劳动习惯,加强集体观念。”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这些论述中,邓小平同志的着眼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改革旧社会陋习的社会功能。正是由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一直出现于党的教育方针中,并被后来的教育法所体现。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足国情,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培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不仅在我国由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的当时有着特殊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次,从处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战略层次来深刻理解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 邓小平同志从来都是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看待教育的。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这三个论点,深刻揭示了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点是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还严肃指出:“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还具体要求国民经济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邓小平同志从宏观上阐述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多次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使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 第三,从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深刻理解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 邓小平同志研究教育,总是同经济和科技发展一起来思考。他深刻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他扩展了“生产劳动”的内涵,把科学技术、科学实验纳入其中,体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特征。邓小平同志一向认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是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劳动力。”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溶入生产要素之中,这必然拓展了“生产”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他指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邓小平同志强调“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联系后来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及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的一系列深邃论述,提示我们要跟上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样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