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孙中山指导筹办了国民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中国大学。这是一所非常著名的私立大学,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该校得以实践和反映。 一、教育为立国之本 孙中山创办中国大学是基于对教育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认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孙中山以一个革命家的眼光深刻认识到:“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在他看来,发展教育有以下之作用: 一是“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痛感强邻环同,清廷腐败,要挽救中国,“就得增加教育经费”,大兴学堂,培育人才,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是挽救中国危亡的重要措施。 二是“富强之大经”。孙中山在其1894年给李鸿章的上书中把“人能尽其才”列为“富强之经、治国之本”的首位。他说,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是一个极为贫弱的国家,但“维新成功”以后,就一跃而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了,富强之术就是办学。“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设法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才而培国脉。”(注:《孙中山全集》(二),第253页。) 三是“文明进化之源泉”。孙中山认为,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中来。社会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注重发展教育。“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源泉也。必学校立而后地方自治乃能进步,故于衣食住行四种人生需要之外,首当注意于学校也。”(注:《总理全集》第一集, 第864页。) 基于以上认识,孙中山自其革命生涯一开始,就时刻不忘鼓吹、倡办教育事业。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要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痒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189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该会《章程》规定,“立学校以育人材”。1905年8 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军政府宣言》提出要“实行教育”。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他马上采取一系列措施,颁布一系列政令保护学堂,提倡开办学校。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的一段时间里,孙中山曾“专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9页。)。 辛亥革命胜利后很快遭到失败,这使孙中山更深感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他和宋教仁、黄兴等规划计议,准备创办学校,以树百年大计。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在北京培养革命青年和树立国民党形象是极其重要的。当时宋教仁在北京任职,于是由他出面创办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并出任第一任校长。宋教仁呈准政府,在前清度支部余存饭食银两项下,拨给八万四千五百两作为开办费,另拨一百万银元为基金存入国库,以六厘计息,每年利息六万元作为学校经费开支。同时组成以马邻翼为董事长的董事会,董事会先后推定董事彭允彝、袁家普、姚憾、吴瑞、李垣、陆定、毕惠康、殷汝骊、欧阳振声、戴修瓒、聂权、洪逵等为学校筹备员。接着董事会在前门内西城根租房数十间为校舍,先设大学文法商三预科,又设法政别科及附属中学。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开学之际,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密谋杀害,于是改推黄兴为第二任校长。但黄兴因公在上海,由彭允彝代行校长职务。1913年4月13日,国民大学正式开学。 孙中山创办中国大学一事,诸多国民党元老都曾谈及。张继曾说:“兄弟和总理、黄克强、宋遁初先生来创中大,目的专在造就国民党革命的人才。”(注:《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第53页。)王正廷在《辛未同学录序》中有“夫本校为先总理暨诸革命先烈所创办”之句。在《本校二十周年纪念词》中,王正廷又谈到,“十八年,承中央俯念本校系孙总理及宋遁初、黄克强两先生所创办,因月拨万元,以资挹注。”孙中山1925年抵京,中国大学邀请其到校演讲,孙中山因病特派汪精卫代其到校训勉,汪精卫在讲话中用“国民党的继承者”之语期许中大师生。中国大学在其编印的历年毕业同学录及纪念册中,都把孙中山称作自己的创办人,在中国大学的逸仙堂和中山俱乐部里,则始终悬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三位创始人的照片。 二、办学方针 关于如何办学,孙中山首先强调教育的政治方向。他认为要发挥教育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就必须使教育为“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服务。为此他主张:“第一,教育应培养其服务的人生观,使其认识个人在民族中之地位,本互助博爱的精神,谋社会的改进;第二,教育应发挥东方文化的精神,以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所指示者为达到的途径;第三,教育要指导青年从实际的行动中,去探讨实际的科学的真理,增加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以改进社会,造福人群。”(注:参见王凤偕《三民主义的教育哲学》。)在教学内容上,孙中山主张科学化和现代化。他认为,要培养“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的人才,就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为此,就应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他游历欧美各国,对科学技术在建设国家、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感受,认识到只要虚心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就能使国家“转弱为强、易旧为新”。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孙中山提出许多革新的措施。 中国大学根据孙中山的教育思想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方针。 首先,中国大学明确宣布,要仿效日本早稻田大学来办。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建于1882年。该校以“学问的独立”、“知识的实际应用”及“造就模范国民”为办学方针,主张自由探讨学术,提倡独创的钻研精神,培养具有实际应用的知识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广泛活动能力的人才。中国大学决定以同样的标准培养中国的青年,发展中国的教育。同时,中国大学宣布,要与当时的官立京师大学“立于反对地位”(注:上海《申报》,1913年4月13日。)。 当时的京师大学主要是培养“两院一堂”(指参众两院与京师大学堂)式的官僚,在学习期间对学生仍以老爷相称。中国大学则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办成培养“模范国民”的民主共和建设人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