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引起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广泛的关注。“质量第一”,“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和“灵魂”的理念,已逐渐被我国高等学校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界所认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近年来,“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被介绍到我国, 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一个新视野。从质量保证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管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疑大有裨益,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新课题。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和因素促使高教界对质量如此青睐?缘何对质量保证情有独钟?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有何区别,质量保证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笔者拟对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加以探讨,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以一定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目的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促使其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因素各异,因此,具体的保证模式形形色色。但总体而言,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基于如下的目的。 第一,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质量产生威胁和挑战时,努力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审计和评估等手段促进高等学校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力。 第二,监控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是否得当,是否“物有所值”。高等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而且也消耗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国家和纳税人有权了解高校公共资源使用的情况,以迫使高校寻求更有效的办法,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 第三,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始终处于政府的控制和高校反控制的矛盾之中,加之部分国家社会监控和高校自律机制尚不健全,故而建构质量保证体系不仅成为政府进一步对高校放权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避免行政部门各自为阵,自行评估,高校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与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念和方式之比较 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到现在,质量管理随着管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一门由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综合性独立学科。特别是自80年代中叶以来,质量管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质量保证”这一新概念的出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不只是字面的差异,它反映了人们对质量问题认识的深化和质量管理科学的进步。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保证,是当今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最为前沿的研究课题。它源于工商界对产品的质量保证,80年代中期逐渐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虽然称谓不尽一致,在美国叫“质量保证”,在英国叫“产品保证”,在日本叫“品质保证”,在香港称“质素保证”,但内容和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通过质量保证,把教育者和教育的服务对象(或消费者)联系起来,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使消费者对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感到确有可靠保证;教育者则可以通过质量保证赢得国内外的教育“消费者”,使学校获得最大的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相比较,基于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之上的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特点是:(1 )把过去的以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方式,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和强调制度创新;(2)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 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3)突出以质量为中心, 围绕质量来开展高校的工作,或者从教育质量保证的层面,重新审视和设计学校的工作;(4)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教育服务对象的需要;(5)强调不断改进过程控制,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而达到保证学生质量的目的;(6)注重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参加。 质量保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控制体系,它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而是在其基础上对有关质量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监控。二者之间既有联系,甚至相融或同一的一面,又有区别,不能将二者混淆。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拟通过对传统教育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质量保证的观念进行一番比较(如表1所示),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表1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比较 质量管理(QM) 质量保证(QA) 政府详细的直接管理政府宏观的间接管理 政府导向 面向市场 强调学校同一 强调学校的差异 (或个性)和竞争力 满足国家需要 力图国家、社会、 教育服务对象均满意 注重政府控制 政府控制和学校自我约束并举 以内适质量为中心 内适质量和外适质量进行整合 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中心 以预防问题为中心 缺乏竞争性的质量眼光 建立以保证质量 为主线的发展战略 改进培养过程仅涉及部分人员改进培养过程涉及每个人 视质量为模糊问题 视质量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由表1可知, 传统教育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质量保证除了具有前述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不同之处。如传统质量管理较多强调学校之间的平等,削弱了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责任和竞争意识;政府通过经常的外部检查对学校进行直接管理;改进培养过程仅涉及管理小组,学生较多地处于被动服从、接受的地位。现代质量保证着重于以预防问题为中心,强调全员性的管理,视质量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即倡导质量文化);建立以保证质量为主线的高校发展战略,将质量保证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从而体现全局性和全过程性的管理特点;强调学校的差异和竞争力,增强学校的责任感,利用忧患意识激励学校成员,让广大师生员工知晓学校的机遇和挑战,力主学校不断地自我改进,从环境变化和学校实际出发,谋求教育质量保证的方略,做到处优不骄,未雨绸缪,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尽量满足国家、社会和教育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