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我国的工程教育应从终身教育和大工程教育的新观点出发,构建一个高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实行系统整合,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宏大的工程技术队伍。在这一体系中,高校工程教育是培养现代工程师“毛坯”的主要基础,是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院校工程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其显著的工程特性。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指明了现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工程技术的作用则更加直接,更显重要。有鉴于此,在世纪之交,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目标是要培养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一项战略措施,这种动向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工程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在规模上已基本满足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经济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施两项根本性转变等一系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日益突显,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除了一般教育所存在的共有性问题(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等等)外,还有其特有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在办学方向上面向工程不够。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毛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异议,但实际上却没有去深入研究与真正认识清楚什么是一名现代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训练所包含的内涵,在学校教育阶段这二者究竟应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特色不够,重视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却严重地忽视了工程实践训练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日益削弱,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与忧虑。 2.在教学体系与方法上,一向以“教”为中心,以灌输式地传授已有知识为主,不重视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模式单一,要求划一,“大机器生产方式”的教学,不重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体制死板,不能互相转轨,转校、转学、转专业等几乎不可能;囿于主观认识及客观条件,并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自己选择的机会太少。凡此种种,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优秀人才呢? 3.工科院校结构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几十年工业部门办学的模式下,单科性院校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不利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成长,不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攀高成风的弊病,专科纷纷向本科看齐,专科教学变成了本科教学的浓缩,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企业不欢迎。一般院校则与重点大学攀比,单科性院校又不问自身条件如何而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些现象导致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规格出现新的趋同,不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需要,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工程技术队伍总体水平的滑坡。 考虑到教育的滞后性和改革的复杂和长期性,若再不抓紧时机,看准方向,加快改革,必将贻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此,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总思路,即面向工程,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具体的改革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四大方面: 1.稳定规模,调整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发展速度较高,1996年我国工科类的招生人数已达36.7万人,毕业人数已达31.5万人,为美国的两倍,居世界第一位,而我国的GNP数却只有美国的1/10。当然,要准确地提出并预测我国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是困难的,因为影响工程技术人员需求的因素众多,诸如:生产规模、职工与人口的比例、国家工业化及产业技术水平等等。在经过了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对比了若干国家的经济、产业与科技等状况后,我们认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医生、中小学教师等与人口基数密切相关的人才,它是和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所以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现实来看,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规模已经很大,总体数量上已能满足国内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建议: (1)工科类的招生总规模要稳定,要致力于调整其内部结构。 可逐步提高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的比重,适度加强那些与我国资源和人口特点密切有关的学科。要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专科办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调整好专科与本科的比例。 (2)办学模式要多样化,要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主权。 我国目前及相当一段时期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与生产方式都在转变之中,而且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再加上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国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多样化的与多层次的。为此要求我国的工程教育的体制与模式也要灵活、多样。在培养人才方面,应侧重于培养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对现有学校应分出不同的层次,要鼓励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声誉,坚决反对盲目攀比追求升级。教育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分出层次办学的新政策,积极引导。要鼓励与引导通过“共建、调整、联合、合并”等多样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