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更多、更完整的科学理论指导工程实践,也有更多的技术手段供人们在实践中应用。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特点日益突出,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该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其前部环节的技术含量的比重大,随着链环节的后移,经济含量的比重逐步上升。这表明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够综合地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合格的工程师,应该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并具有指导他人的技术能力或管理组织能力。为此,工程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方面。其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了解社会等;其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综合协同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等;在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事业心、集体主义精神、修养等。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它是工程和教育两个系统的“交合”,既具有一般的教育共性,又具有显著的工程特性。因此,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组织院校工程教育,开展继续工程教育,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迅速成长。 一、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从总体上看,我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基本路线。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是要培养和使用好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经历了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之后,我国经济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国民经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过渡,人们的生活需求正朝着高质量、多品种、宽领域方面变化。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变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经济水平下形成的生产能力大多趋于饱和,相当多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上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与此同时,粗放经营、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端日益明显。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工业的整体投入产出水平看,经济效益不高,表现为企业亏损增加,利税率下降,消耗水平持续上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降,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等。据统计,1995年与1985年相比,企业亏损额增加28.2倍,总资产利税率为6.4%,下降了 13个百分点。据1995年对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统计,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工程技术水平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科技队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从总体上看,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形成产品,更谈不上形成商品和产业。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差,缺乏产品、工艺创新能力;长期地反复引进,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薄弱,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更大,由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数量少,并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低,在国内市场所占有的份额也在减少,这种被动的状况还在不断地扩展。 造成这种严峻状况有诸多因素,缺乏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它与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等众多环节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工程教育基本上是以灌输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科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难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①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特别是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差,创新能力差;②缺乏经济知识,不懂成本核算,不会估算工程的投入产出,没有利润效益概念,难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③人文知识欠缺,难以承担现代工程的组织管理任务;④综合能力薄弱,难以成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此外,在人才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直接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效益的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自1996年2月起,组织10余位院士和 30余位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即“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在对北京、天津、江苏、陕西等地的几十个政府部门、企业、院校、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其主要观点是,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高度重视创新性、综合性、复合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十五大精神,加快院校工程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继续工程教育,逐步形成一个院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环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