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1992年3月开题,历时4年。其间,全国高校联合形势有很大发展, 课题多次调整研究计划,并于1994年春召开了全国高校联合理论研讨会。课题研究报告正是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形成的。但无论就当时或目前来说,高校联合仍正在深入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只能看作阶段性成果。 一、高校联合的社会背景 高校联合总是在一定社会背景条件下发生的。高校联合的社会背景是高校联合的动力,是设计高校联合目标模式的根据,也是提出高校联合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根据,并且决定了高校联合实施的基本条件。可以认为,历史上和现实发展中的高校联合,都是为着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相适应,以寻求自身更好地生存、发展的条件。与社会相适应,既是高校联合的出发点,也是高校联合寻求的归宿。 1.历史上我国高校联合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造成高校办学环境变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在长沙、后在昆明联合——西南联大。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先在西安、后在陕南联合——西北联大。以联合增强的力量适应因战争恶化的办学条件,求生存,求发展。其所创造的灵活、务实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所实行的既多校联合,各校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实行教职工联大聘任与各校聘任并存的制度等,都具有因时因地制宜的创新意义。联大,特别是西南联大,在我国高校联合办学中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和丰富的历史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的战时干部学校联合,是我国高校历史上联合的又一范例。如1939年夏,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对干部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和战时青年训练班等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49年又与北方大学合并建立华北大学。联合建校完全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发展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建立后到1953年期间,高等院校的调整实际上是适应建国后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实行计划体制,高校调整采取以行政手段自上而下重组,学习苏联,同类专业联合(合并)建立各种专业学院。分析当时联合(合并)模式,也有以强带弱,积弱成强,强强相补之分,少数是就近联合,多数是跨地区迁移联合,联合步骤基本上是一步到位,形成新的统一的高校运行实体。无疑,这种大调整、重组,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效率和与当时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然而,从现在来看,大量建立专业学院不仅专业面设计过窄,且中文、工、农、医、理分家,不利于学科和学校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建国前和建国后,我国高校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联合,都是为着适应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社会背景、条件是高校的发展(包括高校联合的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2.现阶段我国高校联合的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联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必然要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办学效益好的高校才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和发展的机会。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机制是推动高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动力。由于我国高校普遍规模小、效益低,而通过联合可以达到提高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的目的,这样,联合就成为许多高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联合反映了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委高校、地方高校分属行业部和地方政府管理。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院校、地方院校在服务面向上都必须打破隶属界线,面向市场、面向地方,这使两者在办学上具有更多的共性。这是我国发展中的不同隶属关系高校联合的基础。这种联合,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能够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高校,提高办学效益。 高校联合是社会培养新型人才和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这使单科院校力不从心,促使单科院校谋求通过联合达到综合发展,以适应社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学科体系的分化与综合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从而进一步制约着专门化学校的生存发展能力。高校要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理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支撑。从表象看进入“211 工程”是许多实力较强的高校寻求联合的动机,而实质上高校联合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高校寻求发展、提高的结果。 二、高校联合的目标和原则 高校联合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克服条块分割、封闭办学的弊端,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全国各地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决定了高等教育非均衡地发展。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使所有的高校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社会需要多种类型高校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在高校联合过程中要防止片面追求学校升格,片面追求大而全,也还要防止一哄而起。对高校的联合应采取科学的慎重的态度,坚持如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