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学术观念问题的重要性 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以创造知识、交流信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职能的大学,其地位将更为突出。面对知识经济,大学首当其冲地被要求更新观念,特别是要更新封闭的、保守的传统学术观念,焕发学术创新和变革的锐气,迎接挑战,使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学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学术观念则指人们对学术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一种影响大学发展的强大的习惯力量。 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的学术具有创造和规范并存的特质。是仅仅把学术视为一系列规范的认识结果,还是同时也把学术看成延续不断的生动活泼的创造过程,这是传统学术观念和现代学术观念的区别之一。传统的学术观念倾向于强调学术的规范性而忽视它的创造性,这是传统学术观念阻滞知识经济的缘由。 历史上,传统学术观念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学术氛围和传统,才使得大学的教育和教学具备规范,使大学得以在某种理想状态之下去进行深入的、高层次的、较为客观的科学研究,去探讨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但是,由于学者研究的方向或领域的个别性和局部性,人们不容易整体把握学术的范围和走势,大学自身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的文化积淀往往成为大学学术观念形成的基本依据。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强烈地呼唤学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因而又要求对学术观念加以鼎新。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对学术创造提出了迫切要求并提供了充分条件,知识的效能如此直接、如此迅速地在经济和社会中反映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又对知识创新提出迫切要求,而创新意味着无现成的方法可依,意味着用生成性思维取代学究式的思维,要求在信息未必充足的情况下作出判断,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术观念所难于接受的。此时,传统学术观念表现出禁锢和沉闷的种种弊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创新精神,妨碍了科学对社会能动作用的发挥,这同知识经济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它同时也阻断了高教从生动活泼的外部世界吸取营养的途径,构成了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障碍。比如,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但很难触动旧课程格局,不能很好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因此,研究现代社会中对学术发展的需求,更新学术观念,是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传统学术观念的若干特点 传统学术观念的主要特点是:超客观性和唯理性,可评价优势和内部逻辑发展。 超客观性和唯理性。学术观念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其客观性,即认为学术只对客观事物作出客观的判断,而不受情感或功利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这诚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由于对这一特性的强调,学者容易忽视学术的真正源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以至于鄙薄现实与实践,遵循所谓大学的传统理想,以不受市场和政治的影响为荣。传统的学术观念把研究过程的理想的客观性和纯粹性条件,视作研究不必来源于客观世界和研究不必回到客观世界中去,不必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和检验。这种超客观性往往产生在学术取得一定的进展之后。例如,当从土地测量产生的希腊几何学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体现希腊精神的典型产物之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所提倡的理性精神,就暗含着否弃对自然科学进行考察。苏格拉底认为心灵至高无上,因为心灵能领悟真正的“形式”或理想,感官对象只不过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而已。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应当指出,文艺复兴之后残存的经院哲学家是反对新的实验科学的,但他们的学说的彻底唯理性,却反而造成了近代科学的学术气氛。这种唯理性有一个必要的假设作基础,那就是:自然是有规律的、整一的。它使得世上的有智之士产生了即使不自觉的也是可贵的信心,即人们本着自然是一致和可以了解的信念,进行研究和思考。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种积极因素。唯理性依靠着这种性质,影响着学术的传统和观念,并成为传统学术观念的一个特征。 可评价优势取向。传统的学术活动远离社会现实,活动范围比较受局限,其研究活动的结果难于为实践所检验,于是学术群体内部评价成为几乎唯一的检验方式。很自然地,学科内部评价的确定性成为检验的有效性的指标。学术按着确定性评价的取向而发展。哪一部分学术是可以确切评价的,哪一部分学术就能吸引人才,并由此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是说,一定的检验方式无形中规定了学术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评价的确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例如逻辑判断的标准。二是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机构。这两者成为学术发展的条件。这就有可能离开学术发展的社会客观需要。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谈到思维研究的发展时指出:在传统的思维技能教学中,除了逻辑之外什么也不教。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逻辑,长期以来在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时,对于任何想搞思维教学的人来说,逻辑的诱惑力难于抵御,因为逻辑看起来是唯一能教的东西。学术上的这种沿着可评价的方向发展的情形,同教育的课程(指实际课程而不是法定课程)沿着应试方向发展是一致的。这样,某些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但不具备上述的稳定评价机构和人为评价确定性的边缘、交叉、新兴和带有模糊性质的学科,很难获得可评价性的支持而发展起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师范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教学不断深入,而对未来教师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却难于获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