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产业资源的构成要素和配置规律 文化产业所进行的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它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把有限的资源(即投入)转变成为有用的产品(即产出,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为其他产业提供的附加值等多种形式)。在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探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改革过程和发展战略,是一项有重大实践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中,作为资源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般分三类:土地、资本和劳动。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和技术的创新,这三大要素又发展成为资本、人力和资源,后者包括能源、设备、技术、原材料等。而在文化产业中,由于它的产出主要是有文化内涵、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为主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以它的资源投入大致划分为四大类: 第一,货币资源,这是文化产业投资和运作的动力; 第二,技术资源,包括文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装备等; 第三,专利资源,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是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 第四,智能资源,它是直接决定文化含量的人力投入,它又包括三种形态:一是符号化的文化知识,它是前人创造的图案、文学、绘画、音乐、造型、传说、方案、剧本、影视等,用系统的符号形式记录在物质载体上,它可以用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编码,也可以复制、压缩、转换、加工,或者被融合到其他的文化产品中去。二是经验型的文化技能,包括写作、绘画、演奏、编程、设计等方面的各种程序和技巧,用于文化生产的过程。它的大部分不能被电脑编码,但可以通过教学形式来传授和通过反复的学习来获得。三是创新型的文化能力,它是文化人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体现为创造型的构思、创意、主题、灵感、方案、决策等,大多难以编码。它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独创性,是最有价值和最稀缺的,也是不可穷尽、无限延伸的文化资源。 我国学者朱厚泽最近提出:在知识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中,智能资源的开发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注:朱厚泽:《无限的智能和智能的无限》,《方法》杂志1998年第2期。)。 这在文化产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国外学者把各种书刊和软件的出版业统称为“版权产业”,广义上它还包括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复制、发行、放映;广告的设计和发布;计算机程序设计及软件的制作和销售;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数码通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等。20世纪末震动世界的大事之一就是一个IBM因特网上的注册号评估价达到1亿多美元,1997年全球因特网上的广告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1996年美国版权产业的产值达到4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 版权产业的产品出口和对外转让版权收入超过430亿美元,雇员达550万人。而版权产业的资本投入产出之比为1∶2.34,资本投入中用于能源、 材料的比例约为25.4%,而培训员工、引进智力、创新开发的比例约为44.9%,大大超过传统的制造业。同样,执导过《辛德勒的名单》等的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1997年2 位电影特技及电脑专家合股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梦工厂”电影公司,注册资本仅38万美元,但是美国评论界认为“公司资本的市场值至少有500万美元,因为大导演的才华、 创意和名声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注:John.H.Smith:《Competition andCorporation of EuropeanCommunications Industry》,London.1997。)。这恰好应证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成比例”的著名论断,因为仅有资本的投入而缺少智能的投入,是无法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的。 在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新的重大特点: 第一,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加强了对全球资源的争夺和分享。无论在出版、报刊、音像,还是在影视、娱乐、广告和旅游业中,资本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智能资源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其中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分享更显重要。知识和信息是文化产业重要的资源。文化产品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越多,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就越强,文化服务的品种也就越丰富,所以提高文化生产率的关键之一就是以尽量低的成本获取尽量多的文化产业资源。美国学者J.W.豪斯指出:好莱坞从业人员大量收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和信息资料,每投入100 小时即花费时间成本1500美元(每小时折合15美元计算),形成的创意和构思平均可产生效益7720美元。难怪英国“滚石”广播电台不惜巨资,千里迢迢来上海录制老码头工人哼唱的“码头号子”。1992年好莱坞安布林娱乐公司从网上获得了中国云南禄丰的侏罗纪恐龙化石,以及轰动世界的河南西峡恐龙蛋的资料和图像,受到极大启发,摄制出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商业利润,上演31个星期后国内票房收入达3.4亿美元,而海外票房更达破记录的5.3亿美元! 第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文化资源国际化的基础是工业的大规模分工和全球文化市场的开拓,以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割和协作,已经发展成为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比如《日本经济新闻》和《朝日新闻》从1996年2 月起同时在香港开设卫星版。设在东京的报社总部每天将排好版的样报,通过通讯卫星传到香港,几分钟后,香港的印刷厂和日本的印刷厂几乎同时开印,再利用香港作为信息中心的优势,迅速传播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实际上也是由7个国家的30 多家公司协作完成的,其中的特技制作包给了有16家多国中小技术公司协助的DigitalDomain公司,音乐制作包给了索尼公司,高质量的音乐制作使该片获得极大的商业成功,音乐场面占全片的75%长度。又如美国的《读者文摘》以19种语言发行,48种国际版本的发行总量达到2800万份,远远超过它在国内480万份的发行量。针对妇女的美国《大都会》杂志也有36 个国际版本,1996年国内发行270万份,而国际销售额突破450万美元。它的北美部负责人说: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谁就能有效地拓展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