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崭新学术领域。 1998年8月6日至8月20日, “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赤峰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80位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大陆学者50人,台湾学者6人,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匈牙利、 俄罗斯、德国、以色列学者24人。著名学者宿白、张忠培、秋山进午、尼尔森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充分肯定了本届会议的重要意义。 在15天的会议期间,中外学者就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华国家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系统地参观考察了赤峰地区和辽宁西部的朝阳、锦州地区有关红山诸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古——满族文化的大量文物标本和名胜古迹。 会议收到有关专著1部(田广林《契丹礼俗考论》),论文专集2辑(《北方民族文化》1998年第3期、第4期)和52篇论文。所有这些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文化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当今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的不同观点和前沿境界。这里择其要者,略作概述: 关于西辽河地区古文化发展格局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故宫博物院张忠培指出:1.西辽河地区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化的原生地之一;2.本区旧石器向新石器转化之际,农业现象不明显,这里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很可能是渔猎文化,而不是农业文化;3.中国是两个玉文化的起源地,一个是良渚文化,另有红山文化,从渊源上说,又以红山文化为早;4.本区同时还是产生青铜文明的原生区域;5.西辽河地区是原生的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6.西辽河流域地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端,在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之际,这里独立地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又独立地进入文明时代,独立地产生青铜文明,独立地产生农业和游牧两种文明,对于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极为重要;7.在西辽河地区发展起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殷商文化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 赤峰市北方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薛志强在《西辽河地区的古代文化与中华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指出:西辽河地区是连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属于北方生态敏感区域的农牧交错地带,是中国北方文化区的重心所在。近万年以来,这里的古文化发展可以大体上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与后起的游牧文化两种类型。此间,曾经出现过四次文化发展高潮。分别代表这四次文化高潮的古代文化是红山诸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综观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古文化发展,可以看到,红山文化古国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方国,为中华国家形成的原生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中华国家5000年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夏家店上层文化代表的北方游牧方国和契丹帝国,是中华国家发展的续生形态。 辽宁省考古所郭大顺认为,辽西属于东北渔猎文化区,这里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魏营子文化等,都是在大幅度地吸收了中原地区古文化先进因素,而不断形成和发展了自身地区特色的。不过,辽西文化区又处于东北区面向中原地区的前沿,是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这里最先与中原农耕地相接触,也最先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徐光冀和朱延平对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意见,他们指出:综观辽西古文化发展特点,一是始终保持着本区自身的文化特质,而不像以往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南来北往的文化交错带,因此,辽西区每个阶段所显现出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自身发展的结果;二是将东北亚流行筒形罐的地域视作一大板块的话,其中的辽西区则往往在发展水平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三是辽西区在很多情况下一直是多种文化并存,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齐头并进,争相发展,从而往往使辽西古文化区的文化面貌变得错综复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观民认为,在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有一段时间上和内涵上的空白,应当有一个相当于龙山时代的阶段。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地土著文化,而它的空足三足器是由山东跨海而来。他指出,关于考古学文化与民族属性的对应关系,要十分注意其复杂性,在研究中应持积极而谨慎态度。 东北师范大学詹子庆在大会发言中,就早期聚落结构和聚落研究问题、文明起源研究中涉及到的文明标志和文明形式问题、跨地区的综合研究问题和关于农业文化、畜牧业文明起源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美国丹佛大学尼尔森指出,在探讨农业起源问题时,必须注意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阶段性。她还具体介绍了寻找裁培作物的痕迹和驯化动物实证材料的一些新的先进方法和手段。 关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许多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冶铜现象,以围沟圈护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性活动极为盛行、各社会群团之间的激烈冲突和由此而导致的统一宗教神权之争,成为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开始发生了由部落向国家的转变。 台北故宫博物院杨美莉在发言中详尽地论证了存在于红山诸文化中的细石器传统问题。他认为,磨制石器代表农业经济的实践,细石器则是欧亚草原渔猎或游牧民族所特有。红山文化中普遍存在上述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石质工具,说明此一地区在完全属于游牧经济时代之前,是一种农业、畜牧、狩猎的混合型经济。赤峰师专叶沐耕指出,文献记载:“太皞”的本义是至大之王。“王”是文明形态,考古证明,唯有红山文化以龙纪,故太皞氏之族可与红山文化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