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韩养民自80年代起致力于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他于1985年开始便组织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所的博士生和中青年学者编撰了30余册《中国风俗丛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而这30余册书籍,大多是具体介绍叙述某种风俗现象,便于人们了解某一风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但却缺乏宏观的理论把握,使人感到“底气”不足。 有鉴于此,韩埋首书斋,认真钻研,试图对中国风俗文化进行一次总结性的研究和理论探索。经过若干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推出了《中国风俗文化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著熔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方志资料于一炉,较为详尽地探讨了风俗文化与政治、经济、宗教、礼法、艺术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注重风俗文化的地域性研究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众所周知,风俗研究在社会文化中,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各地风俗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有自然环境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原因,还有时代环境的原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方独特的精神风貌,群体性格,陶冶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类型。风俗研究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入门之路。作者故在书中专辟“风俗文化与地域”一章,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农业生产是依附于土地的生产活动,而且整个社会生活结构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本纽带,这就在客观上突出了社会风俗的地域性特征。同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所产生的风俗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要真切把握风俗文化的形成,必须对中国风俗文化的土壤做多层次的综合考察。于是作者根据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土壤、物产的各异,把中国风俗文化划为东北、游牧、黄河、长江、青藏、云贵、闽台七大风俗文化圈。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在史料中发现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主要风俗特点,然后用浅显生动流畅的文字表述,这种做法便于不同风俗文化圈的比较研究。在揭示了七大风俗文化圈的特点之后,又通过大量史实,指出风俗文化也有地域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先进的风俗文化总是为后进的风俗文化所转借,后进的风俗文化总被先进的风俗文化所同化。数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通过这种互相融合、互相推动,不断地促进着风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么! 《中国风俗文化学》是对中国风俗文化的一次理论探索,其大胆尝试的勇气令人佩服。书中的一些观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