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们已经听到了21世纪急促的脚步声。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带来了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它不仅带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且还会带来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碰撞与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在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明的同时,必须注意弘扬和发展本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我国全方位进行改革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引进、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必须对以下三个误区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引导经济发展的误区。 90年代中期,人们曾就何种价值观引导东亚奇迹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东亚经济的发展在于它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技术,还在于它吸收了西方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东亚经济的发展是以亚洲价值观为依托的,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关。如果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问题,人们就会发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可能引导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世界经济的进程中,欧洲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曾为经济的腾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美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活跃了100 多年。但在二战后,以“和魂洋才”为特点的日本文化,引导和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使之取得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随后,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也发展起来。而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泰国、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印尼也有了发展。尽管这其中不排除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但是,我们需要认识清楚的是,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西方文化都是理智地、有选择地吸收,绝不是毫无目的地兼收并蓄。相反,凡是没有任何分析批判,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国家(尤以历史久远、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为甚),经济也不会有真正的飞跃,俄罗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因此,西方文化对经济的引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从整体上说,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和谐统一的特点,通过引导人们内心反省、自我修养,调节整个社会达到平衡和稳定。然而,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突出个人、鼓励竞争、探究宇宙本性的色彩。即使在中世纪漫长的盲目信仰时代,也充满了人—国家—神的冲突和斗争。文艺复兴后,对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的研究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议题,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作用成为西方主流文化。因此,从本质上看,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框架,许多观念和思想都呈现出明显的对立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日益加深的今天,一些人无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以为只要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就可以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实,如同异地生物物种的入侵会给本地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一样,异族文化的入侵也可能对本地的文化进而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采取闭关自守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出路是:主动出击,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引进有利于中国建设的观念,充实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不同的文化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能够相互碰撞、相互磨砺、相映生辉,共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然而,这种吸收和改造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离开了这个根基,盲目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就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理想、道德评价标准、审美标准等发生全方位的混乱,丧失中国文化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特质,诱发社会动荡。 第二,文化资源不可穷尽的误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的资本。它借助“天人合一”观念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借助“反躬自省”观念推崇的人性宽容精神和修养方法,对于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以及发达国家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对世界文化事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重新认定。然而有一点必须认识清楚,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不是不可穷尽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资源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自然财富是经济资源,精神财富同样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在美国各地的百货公司、玩具店、书店,木兰纪念品占有显著的地位,光是根据这部动画片所出的书、画册、练习本就有10多种。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