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末,中国大众文化仍是一个问题较多的领域。作为一种现代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而大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带来的负效应也让人感到忧虑,由此引发了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指责或消极的无奈均不可取。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对大众文化作出科学的评析,给予其合理的价值定位,并自觉地加以引导和规范。那么,从道德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一、道德内涵是大众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市场经济运作系统的基本形成,带动了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工业”的形成。面对大众群体的休闲潮和文化渴求,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迅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社会生产的商品化,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消费需求,大众传媒手段的发展,实现着技术对文化载体的改造。大众文化的商业特征,使文化作品的创作成了“制造”,构思成了“策划”,欣赏成了“消费”。大众文化以其感性化、模式化、平民化为特征,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立的文化形式,成为满足大众欣赏口味的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中国以往的政治文化或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也是从传统的审美文化创作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这大大推进了文化平民化的进程。然而,在这种文化的大众化转型中,异军突起的大众文化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游戏性的娱乐文化特征,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大众文化产品取代了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的空间。由于在众多的大众娱乐文化中,强化和突出了文化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文化中应有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不断被削弱。许多大众文化消费者,是在一种忘却自我意识或自我判断的状态下,感受着高科技手段带来的某种浪漫、奇异、刺激。大众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某种感官的诱惑力,造成接受者感官和心理的压力,使其感性能力畸形增强而理性能力日趋萎缩。消解主题,消解人性深度,消解艺术个性已成为许多大众文化作品的风尚。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大众文化传播中普遍存在着拒绝道德追求,只求当下快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浅薄的幽默和调侃代替了理性的思考。一切似乎都是空乏和无聊,流行音乐中回荡着“一无所有”、“无地自容”、“糊涂的爱”……,影视作品中,各种市民情节剧、惊险动作片、通俗轻喜剧、青春言情片,大多提供的是一些无深度、平庸无聊的生活模式,那些“嬉皮士”形象和粗俗的武打,以及帝王生涯、宫廷内幕、名人隐私等画面,诱导大众消解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进取精神。大众在消费大众文化中丧失着自己的崇高感,“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不必问为什么”、“过把瘾就死”式的玩世不恭形象,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刻意去模仿,放弃了理想和道德追求,丧失了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至于无理性的潜意识、生命意识、性意识得以凸现,而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却被湮灭,非道德意识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文人在“拜金主义”驱动下,丢弃了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岗位责任”,为追求商业利润,走向庸俗或媚俗。他们过度渲染性与暴力,在性心理和性行为的描写上不是在歌颂爱情的崇高,而是在追寻感官的刺激;在通俗文化书籍中增加了伟人传略,但更突出了私生活方面的奇闻轶事;相当多的书籍打着“大众通俗文学”的招牌,推销着不健康甚至黄色的作品;很多武侠小说、公案小说不是着力描写为民除害、扶正祛邪的英雄人物,而是着力描写门派争斗、个人恩怨、封建家长制、因果报应思想;一些所谓“预测学”类的作品,以测字算命的方式宣传“宿命论”;还有一些大众文化作品,虽然基调是向善的,但其中宣扬的消极人生观、价值观使人感到压抑、茫然。 面对大众文化的复杂现状,一些文化人在努力探寻走出文化困境的途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大众文化就应成为区别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远离道德,不谈思想,放弃崇高,实现感性快乐、轻松的休闲文化。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大众文化不是游戏,也不是道德说教。它既有自身的艺术特征,也包含着道德内涵。实际上,道德问题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大众文化制作者是否自觉意识到,一切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都与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艺术的表达是无法回避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问题的。 应该承认,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闲和娱乐,但能否认为,满足大众消闲和娱乐的文化就可以远离道德,放弃“教化”的责任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消闲、娱乐功能,艺术作品都是供一定范围的公众去读、去看、去听的。人民大众在工作之余,需要休息,需要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当然,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鉴赏水平或情趣也不尽一致。虽说我国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众文化主要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和平庸状态。因此,我们既不能强求大众都选择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也不能人为地阻止公众去选择大众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既要满足为数众多的文化消费者消闲、娱乐的价值需求,又必须考虑大众文化消闲、娱乐的格调或文化品位问题。 必须指出,任何一种文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生存状态,还在于它始终在引导人生的选择。无论某些大众文化制造者怎样标榜其作品的“纯娱乐”性,事实上,它都在向大众心灵或隐或显地渗透某种伦理情感,灌输一定的思想倾向和人生态度。当一些大众文化作品渲染肉欲、性恶,或描写门派争斗、个人恩怨等内容时,就是在诱导大众去接受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非理性主义的人生态度。像一部一度走红的电视系列剧主题歌歌词所言的:“何不游戏人生,管他虚度多少岁月……”实际上表达了一种颓废的人生观,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尽管我们不能要求大众成员都来关心终极价值,参与精神层次的设计,但大众阶层也应具有最低限度的人类同情心,存有正义的情感和职业道德意识,采取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此,大众文化的消闲、娱乐,应该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即引人向善,而不是引人向恶,这是文化建设的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