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谁会否认,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彻底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因此,只要理智地思索一下当代中国民众生活的意义世界,就不难发现,与这场社会大变革相伴随,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如果说,80年代人们的普遍困惑和疑虑主要集中于是否应当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市场经济,那么,进入90年代的人们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于已经开始生成的市场经济一般不再怀疑和拒斥,而是自觉或自愿地接受与投入。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迈向21世纪之际,中国民众正在面临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扰,即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的普遍的、急剧的变化问题。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对此作出理性的思考,探索这场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价值体系调适的价值参照系以及它的主导目标。 一、新发展方式与文化价值调适的实质:重塑生存方式或生存模式 在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期,文化价值体系已到了必须调适、重建,以达成与社会结构基本协调的境地。在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撞击下,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面临严重挑战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又不可能涵盖,并取代中国几千年形成并积淀于中国人血液之中的价值观。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化价值体系所形成的落差,不仅引发了一些社会脱序现象,而且在文化价值观念上产生了相当大的混乱。在社会理想中,“公平”、“公正”、“合理”、“民主”、“理性”、“竞争”原则,变成了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托词。不论是权力阶层还是商业场所,“追求实际利益”的观念行为屡屡得势。投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滥。在传统价值体系向现实转型所形成的真空状态,使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内在的、信仰的和理性的依据。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关系做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认为要避免走传统或西化的老路,必须适应社会现实,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就要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文化观念、价值规范等各要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结构,使文化价值体系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转向合理的方向。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的问题是,在目前这场以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大变革的基本背景中发生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在深层次上,在实质上到底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转变? 我们首先从比较具体的文化要素——道德规范入手来思考这一问题。通常所说的伦理道德一般指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这些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主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靠内在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来加以维系。一般说来,一种同质的、相关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一旦自觉地或自发地形成,就往往会取得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固性。然而,即使在这一前提下,各种谮越或违背某些具体道德规范的个体或行为也时有发生,这在任何社会或任何时代都屡见不鲜。但是,同样,具有合法性,对于这些具体的非道德行为,只有加强社会舆论、个人修养等,就可以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人们行为的相对规范。 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与上述情形不同。一方面,文化价值体系的调适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1)个体原则超越传统集体原则。 个性相对自主的原则造就了多元制衡的强大经济、社会、文化力量。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细化的倾向,社会各阶层中的个人,不仅职业差异大,而且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突破了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之上的明显泯除个性差异的传统集体原则,尽量维护和尊重个体的权益,并祈求个体展示整体的力量。(2)多元判断取代两极判断。 在社会结构转型期,不论是政治体制、经济制度,还是社会组织、文化价值体系方面,多元判断成为一个新特征。价值判断的多元化不仅表现在人们对某一现象的判断超越了单纯的道德标准,而是进一步向更深层面探究它存在的效用及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3 )法律取向重于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价值观,是与政治和道德紧密联结的。“法律意识”在传统价值体系中几乎没有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法律意识”在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逐步发挥了政治和道德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转型调适期,人们在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公平”、“公正”、“合理”、“民主”、“平等”、“权力”、“义务”的观念逐渐增强。在今天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真空,唯有以政治法度、经济法规和社会秩序来填补。二十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无不围绕着政治、经济、社会三大构件的法制化这一主题。 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即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利他、仁爱、忠孝、勤俭、谦虚等传统道德规范不再为一些人所认同,一些反传统道德的行为,如利己、功利等新的价值导向开始普遍化,特别是一些典型的非道德现象公开登台。显而易见,面对如此严重的道德失范,仅仅用道德规范的修补、社会舆论的约束,或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是根本不会奏效的。因为这种道德失范问题标明整个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以社会文明的转型为背景,重新评估传统价值观念,重新建构新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 二、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价值调适的尺度:确定合理的价值参照系 当我们揭示了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转变问题的空间深度,并确立了以重塑生存模式为核心或实质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的构想之后,接着的紧迫问题就是确定重塑生存模式为核心或实质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的构想之后,紧接着的重要问题是确定重塑生存模式的主导价值目标。在这里我们不妨先引用一个西方的神话:在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普鲁克拉斯提斯的强盗有一个奇怪的嗜好:他在路边放着一张床,强迫每个过路的人躺在它的上面,如果人比床长,就把脚砍掉;如果人比床短,就拉长。这个神话故事包含着这样一个隐喻:人人心中都有一张价值之“床”,人们以这张床为坐标来评判一切。完全可以说,人本质上是评价动物,“普鲁克拉斯提斯情结”乃是人的基本情结之一。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话语和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作评价活动。而任何评价活动都是从一定的价值坐标出发的。我们在这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确立起一个客观的价值坐标?